撰文/王雅男
在重症监护室(ICU)中,患者常因病情危重、环境陌生及治疗痛苦陷入心理危机。据统计,ICU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为14%~72%,其中自杀未遂事件虽属极端案例,却暴露出对“求救信号”识别不足的普遍问题。本文将从生理、行为及环境交互三个维度,解析ICU患者的潜在危机信号,为医护人员及家属提供早期干预依据。
一、生理指标的“隐秘警报”
ICU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常是心理危机的早期线索。以下指标需重点监测。
血压与心率异常波动
急性应激状态下,患者血压可能骤升至180/110mmHg以上或骤降至休克水平(收缩压<90mmHg),心率持续>120次/分或<50次/分。例如,某患者因急性心力衰竭入ICU后,血压从150/90mmHg突然降至70/40mmHg,伴随心率从110次/分降至45次/分,最终被确诊为心理性休克。此类波动需结合心电图(ECG)动态监测,警惕ST段抬高或房颤等心律失常。
呼吸模式紊乱
呼吸频率>30次/分或<8次/分,可能提示药物过量、中枢抑制或心理性呼吸抑制。某患者因长期失眠服用过量苯二氮䓬类药物后,呼吸频率降至6次/分,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82%,经及时气管插管抢救脱险。此外,呼吸节律不齐(如潮式呼吸)需警惕代谢紊乱或脑损伤。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连续3天以上昼夜颠倒或单日睡眠<3小时,可能引发谵妄或抑郁。研究显示,ICU患者谵妄发生率高达80%,表现为夜间躁动、白天嗜睡,甚至出现幻觉。某老年患者因术后疼痛及环境噪声,昼夜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最终发展为拔管行为。
二、行为与语言的“非典型表达”
患者因插管或镇静状态无法直接沟通,但行为细节可暴露心理危机。
非计划性拔管行为
气管插管、导尿管等管路的反复触碰或试图拔除,是心理绝望的直接体现。某患者因术后疼痛及对机械通气的恐惧,3天内5次尝试拔除气管插管,最终通过约束带及心理干预缓解。此类行为需与谵妄导致的无意识拔管区分,后者常伴随意识模糊或定向力障碍。
语言中的“死亡暗示”
患者可能通过模糊表述传递求救信号,如“让我走吧”“活着没意思”等。某患者因慢性病长期住院,多次向家属表示“不想拖累你们”,最终在凌晨趁护士交班时割腕。家属需警惕此类表述,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拒绝治疗与进食
对药物、营养液或护理操作的强烈抗拒,可能源于对病情的绝望。某患者因肺癌晚期拒绝化疗,甚至拔除静脉通路,经心理评估发现其存在严重抑郁倾向。此类行为需结合心理量表(如HAMD抑郁量表)评估。
三、环境与治疗的“叠加压力”
ICU的特殊环境可能加剧患者心理负担,需关注以下风险因素。
环境应激源
持续噪声(监护仪警报、设备运行声>60分贝)、昼夜强光(照度>300勒克斯)及频繁护理操作(每小时>3次)可导致患者焦虑。某研究显示,ICU噪声每增加10分贝,患者谵妄发生率升高15%。建议使用耳塞、眼罩及调整护理节奏以降低刺激。
治疗副作用的累积效应
镇痛泵撤除后的戒断反应、机械通气导致的沟通障碍,可能引发患者愤怒或抑郁。某患者因长期使用芬太尼镇痛,撤泵后出现烦躁、出汗及血压升高,误诊为感染性休克,后经心理评估确诊为阿片类药物戒断。
社会支持的缺失
家属探视受限(每日<1小时)、经济压力(单日费用>5000元)或孤独感(无亲属陪护)可加重心理危机。某患者因家庭经济困难,多次向护士哭诉“不想浪费钱”,最终在无人陪护时试图自缢。建议建立家属沟通机制,提供经济援助信息。
ICU患者的“求救信号”是生理、心理与环境交互的复杂产物。医护人员需以“生命体征-行为观察-环境评估”为三角模型,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家属的陪伴与沟通、医院的流程优化、社会的支持体系,共同构成抵御心理危机的防线。唯有将技术关怀与人文温度结合,方能避免“拔管”悲剧的重演,让ICU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站。
(单位:枣强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