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贾炜炜
骨折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无论是跌倒、碰撞还是交通事故,都可能导致骨骼断裂。骨折后的治疗不仅包括手术或石膏固定等医疗手段,康复期的功能锻炼同样至关重要。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那么,在骨折康复期究竟该如何正确进行功能锻炼呢?
明确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骨折后,受伤部位往往会因为长期固定而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功能锻炼能够刺激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加速骨折的愈合进程。同时,通过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保持肌肉的力量和弹性,避免关节粘连和僵硬,使关节能够恢复到正常的活动范围。此外,功能锻炼还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
遵循功能锻炼的原则
循序渐进
骨折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功能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都要逐渐增加。在康复初期,应从简单的、小范围的活动开始,随着身体的适应和恢复,再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难度。例如,对于上肢骨折的患者,初期可能只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随着病情的好转,再逐渐过渡到手腕、肘关节的活动。
个体化
每个人的骨折情况、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都不同,因此功能锻炼计划也应因人而异。医生或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患者要严格按照方案进行锻炼,不要盲目跟风或自行增加锻炼强度。
主动与被动相结合
主动锻炼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活动,被动锻炼则是在他人或器械的帮助下进行活动。在康复早期,由于患者自身力量不足或关节活动受限,可能需要以被动锻炼为主;随着身体的恢复,逐渐增加主动锻炼的比例。主动锻炼能够更好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全面锻炼
功能锻炼不仅要关注骨折部位,还要兼顾全身其他部位。例如,下肢骨折的患者在进行下肢锻炼的同时,也要进行上肢和躯干的锻炼,以保持身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性。
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方法
早期(骨折后1~2周)
此阶段骨折部位尚未稳定,功能锻炼主要以肌肉的等长收缩为主,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例如,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握拳、伸指、屈腕等动作,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躺在床上,绷紧大腿前侧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和踝泵运动(缓慢地勾脚尖和绷脚尖,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这些动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期(骨折后2~6周)
随着骨折部位的逐渐稳定,可以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上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肘关节、肩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下肢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活动,以及在拐杖或助行器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后期(骨折后 6 周以后)
此时骨折基本愈合,功能锻炼的重点是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可以进行一些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上肢和下肢的力量训练。同时,增加一些功能性训练,如上下楼梯、跑步、跳跃等,以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
锻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疼痛管理
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疼痛剧烈或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咨询医生。可以适当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但不要过度依赖药物。
观察伤口情况
如果骨折部位有伤口,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有无红肿、渗液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让医生评估骨折的愈合情况和功能锻炼的效果,根据复查结果调整锻炼方案。
心理调节
骨折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活动受限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情,相信自己能够早日康复。
骨折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身体功能,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单位:黄骅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黄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