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遗传与环境:哪些因素决定了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8万

撰文/邢东升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很多人疑惑,为何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被这类疾病缠上,而有些人即便步入老年也能保持血管健康?其实,患病风险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才是影响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键。

一、遗传因素:与生俱来的“健康密码”

基因就像是人体的“生命蓝图”,部分基因变异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比如,家族中若存在早发心脑血管病病史,即男性亲属在55岁前、女性亲属在65岁前被确诊为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其家族成员患同类疾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数倍。这是因为特定的致病基因可能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一些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变异,也会影响心脑血管健康。载脂蛋白E(APOE)基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基因的某些变异类型会导致人体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下降,使得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水平升高,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导致血压调节失衡,增加高血压及相关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虽然遗传因素对患病风险有重要影响,但遗传风险高的人群若能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依然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而遗传风险较低的人,如果长期暴露在不良环境中,同样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二、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健康杀手”

(一)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模式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过量摄入钠盐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长期食用富含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上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多的糖分摄入则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风险,进而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心脑血管病变。

吸烟与饮酒: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还会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长期酗酒还会引起心肌病变,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概率。

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易引发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而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提升血管弹性,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二)外界环境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进入人体后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心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下,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导致血管收缩,同时也会影响血脂代谢,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三、遗传与环境的“双向互动”

遗传和环境并非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若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会加速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而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遗传缺陷,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例如,携带高血脂相关遗传基因的人,如果坚持低脂饮食、规律运动,其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可能维持在相对正常范围,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塑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后,我们应正视遗传背景,更要重视后天环境的改善,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抵御心脑血管疾病的侵袭,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单位:广宗县核桃园卫生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闭幕,北京阵容成关注亮点
推荐阅读
揭秘中医方剂:如何通过辨证施治改善心脑血管病症?
2025-03-10 北京科技报
高血压、高血脂如何诱发心脑血管病?深度拆解致病机制
2024-12-16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