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夏松梅
在妇科体检报告中,“子宫肌瘤”的出现常让女性陷入恐慌。作为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每5名育龄期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子宫肌瘤。但“瘤”字背后,并非意味着必须手术切除。了解疾病本质、治疗原则和科学干预方式,才能避免过度医疗,理性应对健康问题。
一、重新认识子宫肌瘤:多数是“安静的邻居”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雌激素刺激生长,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医学研究表明,90%以上的肌瘤生长缓慢,且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它们如同“安静的邻居”,与人体和平共处,既不影响月经周期,也不会引发腹痛、压迫等不适。这些无症状肌瘤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每3~6个月进行妇科超声检查,监测大小、位置变化。若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肌瘤还可能自然萎缩。临床数据显示,绝经5年后,约60%~70%的肌瘤体积缩小30%以上。
二、哪些情况需要干预?三大指征明确界限
尽管多数肌瘤无需处理,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考虑医学干预:
1.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肌瘤压迫膀胱导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引发便秘;或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造成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继发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2.肌瘤生长迅速:短时间内肌瘤体积增大超过50%,或直径超过5厘米,可能存在变性风险,需进一步评估。
3.特殊位置与生育需求冲突: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生长)易导致不孕、流产;肌壁间肌瘤靠近内膜,可能影响胚胎着床。计划妊娠的女性,若存在此类肌瘤,建议先处理再备孕。
三、治疗方式多元化:并非只有“一切了之”
(一)保守治疗:药物与观察的组合拳
对于症状较轻、接近绝经期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雌激素分泌,缩小肌瘤体积,缓解月经过多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需配合钙剂补充。
米非司酮:拮抗孕激素,使肌瘤萎缩。适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或短期控制症状。
同时,生活方式调整也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肥胖、长期高雌激素饮食(如蜂王浆、雪蛤)会刺激肌瘤生长。建议保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减少外源性雌激素摄入。
(二)手术治疗:精准方案因人而异
传统观念中,“一刀切”曾是主流选择。但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术式:
肌瘤剔除术:保留子宫,仅切除肌瘤。适合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通过开腹、腹腔镜或宫腔镜进行。其中,宫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黏膜下肌瘤。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肌瘤多发、体积巨大、无生育需求,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患者。但切除子宫会导致月经消失,影响盆底结构,需谨慎权衡。
(三)新兴技术:无创治疗带来新选择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FU):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从体外聚焦加热,使肌瘤组织凝固坏死,无需开刀,恢复快,尤其适合惧怕手术的患者。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肌瘤的供血动脉,使其缺血萎缩。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不愿切除子宫的患者,但可能影响卵巢血供,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四、术后与随访:长期管理不可忽视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关注伤口愈合、阴道出血等情况。子宫肌瘤存在复发可能,即使进行肌瘤剔除术,5年内复发率仍达20%~30%。因此,术后仍需定期复查,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若采用保守治疗或无创治疗,也应遵医嘱按时随访,动态监测肌瘤变化。
子宫肌瘤并非洪水猛兽,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干预。当面临诊断结果时,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年龄、症状、生育需求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理性认知、科学应对,才能与肌瘤“和平共处”,守护女性健康。
(单位:河北省大名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