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3.7%的常见病,全球每年约300万人因它离世。当现代医学聚焦于支气管扩张剂与抗炎治疗时,中医正以“整体调治”的智慧,从肺腑深处给出防治之道。
一、中医眼中的慢阻肺:从“肺胀”说起
中医古籍将慢阻肺归为“肺胀”“喘证”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虚损是根本,肺气虚则呼吸浅短,脾虚生痰湿困阻气道,肾虚致摄纳无权;痰浊、血瘀、气滞等标实之邪则如“绊脚石”,阻塞肺络加重病情。外邪侵袭是常见诱因,风寒之邪如冬日寒风直犯肺卫,吸烟则似“浊毒”常年熏灼肺络。临床常见患者因一次感冒诱发剧烈咳喘,或长期吸烟者晨起痰多难咯,正是中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体现。
二、辨证施治,中医开出的“肺腑处方”
(一)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为先
这类患者常感胸闷如裹,咳嗽痰多色白黏腻,舌苔厚腻如覆浆糊。治疗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为主: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宽胸,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曾有位面包师患者,因长期接触面粉粉尘,晨起必咳吐大量白痰,加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降气止咳后,半月咳痰量减少近半。
(二)痰热郁肺,清肺化痰是关键
患者咳嗽声重,痰黄黏稠如脓,甚至带有腥臭味,常伴身热口渴。桑白皮汤是常用方:桑白皮清泻肺热,黄芩、知母增强清热之力,瓜蒌仁化痰润肠。某出租车司机因长期熬夜、嗜食辛辣诱发急性加重,加用鱼腥草、败酱草后,三天内热退痰黄转白。
(三)肺脾气虚,培土生金固根本
表现为声低气怯,稍动即喘,大便溏薄。补肺汤合四君子汤是经典组合:黄芪补肺固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曾治一位退休教师,每逢秋冬必咳喘月余,坚持服用加防风、浮小麦的汤剂三个月,次年感冒次数减少60%。
(四)肺肾两虚,纳气平喘求根本
多见于病程较长者,动则气喘如拽锯,伴腰膝酸软。平喘固本汤中胡桃肉、沉香纳气归肾,熟地滋补肾阴。一位72岁患者配合蛤蚧粉冲服半年,爬三楼已无需中途休息。
三、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灸,穴位里的呼吸开关
取肺俞调肺气、脾俞化痰湿、肾俞纳肾气,配合定喘穴平喘。临床常用“冬病夏治”法,三伏天用温针灸肺俞,对虚寒型患者效果显著。曾有患者连续三年伏天针灸,冬季发作次数从4次减至1次。
(二)穴位贴敷,皮肤上的中药处方
白芥子、甘遂等研末调姜汁,贴敷肺俞、膏肓等穴。贴敷后皮肤出现潮红水疱属正常反应,此为“得气”现象。
(三)呼吸操,老祖宗的肺功能训练
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可扩展胸廓,“背后七颠百病消”能按摩肾脏。每天练习2次,每次15分钟,相当于给肺部做“瑜伽”。研究显示,坚持三月可使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50米。
四、日常调护:把防治融入生活
(一)饮食吃对食物养肺
痰湿重宜食白萝卜、陈皮粥;肺阴虚可选百合银耳羹;肾气虚可常吃核桃粥。需忌生冷(如螃蟹伤脾生痰)、过甜(蛋糕助湿生痰)。曾有患者戒食冰激凌半年,晨起咳痰量从一杯减至半杯。
(二)起居避开伤肺陷阱
晨起搓热大鱼际(肺经循行处)100次,可增强抗寒力;雾霾天用生姜3片、苏叶5克煮水代茶,驱散呼吸道寒邪;空调房放一盆水,避免燥邪伤肺。
(三)笑是最好的“清肺剂”
中医认为“悲则气消”,长期抑郁会使肺气涣散。每天看15分钟喜剧,可使呼吸频率从24次/分降至18次/分。某患者坚持每天听单口相声,FEV1波动率降低20%。
五、中西医结合,让呼吸更顺畅
急性加重期,西医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剂解痉平喘,配合中药清肺化痰,可缩短住院时间3~5天;稳定期用中医膏方调理,如人参、蛤蚧、紫河车组成的固本膏,能使急性发作次数减少40%。北京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五年生存率较单纯西医组提高12%。
总之,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积极配合治疗,将中医的防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享受健康的生活。
(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