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20急救服务中的常见误区及正确认识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272

撰文/张丽

在紧急医疗救援中,拨打120已成为人们的第一反应,但许多人在求助过程中仍存在认知误区,影响了救援效率甚至患者生命安全。例如,有人误以为只有重病才可呼叫120,有人因不清楚急救流程耽误时间,还有人不配合调度指令,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急救不仅关乎专业的医疗响应,更依赖大众对服务机制的正确理解。了解并规避这些误区,是提升全民急救意识、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

一、120急救服务中常见的认知误区

1. 所有不适都应呼叫救护车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身体有任何不适都可以拨打120,如发烧、感冒、轻微擦伤、慢性病复诊等非紧急情况,频繁占用救援资源。实际上,救护车资源有限,应优先保障危重患者。例如,轻微发热不影响意识者可自行就医,而突发胸痛、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则需立即拨打120。这不仅是合理使用急救资源的体现,更关乎患者能否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2. 忽视必须立即求助的“隐性危重”症状

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心跳停止、大出血等“显性”危重才能叫救护车,而忽略了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初期症状不明显但致命性极高的疾病。例如,突发口齿不清、一侧肢体无力、持续胸痛等,都是必须立即呼叫120的信号。延误这类症状的急救窗口,极易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3. 提供地址不清晰或信息混乱

在拨打120时,一些求助者因慌乱或准备不足,无法准确说出地点、病情或关键时间点。有的甚至只说“快来快来”,未能提供楼层、小区门牌号或显著标志物,增加了调度员定位难度。此外,一些人在未通知调度中心的情况下擅自更换地点,也导致急救车“扑空”。正确做法是在通话中耐心、清晰地说明现场信息,并保持电话畅通以便随时联系。

4. 干扰急救人员工作或不配合调度

有求助者不配合调度员的指令,不愿回答问题,或私自决定跨区域送医,违反急救流程。还有人擅自拨打多次120催促、转移患者位置,干扰救援效率。此类行为不仅耽误救治,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应当信任专业调度,遵循指令行事,为急救团队提供准确、稳定的现场支持。

5. 盲目实施错误的急救措施

在等待过程中,一些人会因焦急而做出错误的急救动作,例如随意搬动昏迷患者、擅自喂水喂药、围观拥挤等,这些行为极易造成病情恶化或二次伤害。正确做法是:若患者意识清醒,安抚情绪并避免剧烈活动;若无意识,应在调度员指导下实施必要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侧卧位保护等。

6. 误信救护车“无所不能”

部分人对120急救服务期望过高,认为救护车可以“送达任何医院、解决一切问题”,而忽略了急救资源的基本职责是“抢救生命、快速转运”。事实上,救护车调度按照就急、就近、满足专业需要等原则开展救护。因此,公众需树立科学理性的期待,理解并配合合理调度。

二、正确使用120急救服务的关键要点

首先,明确何时该拨打120至关重要。急性胸痛、意识丧失、呼吸困难、大出血、中风症状等情况必须立即求助,而如轻微发烧、慢性病复诊、轻伤擦伤等应自行就诊,避免资源浪费。

其次,拨打120时要保持冷静,准确说清患者的病情、发作时间、年龄及是否有既往病史,同时提供详细的地址信息,包括楼栋号、单元门、附近标志物等,必要时保持电话畅通以便联系。

再次,应配合调度员进行电话指导,在救护车到来前,根据指导进行必要但不盲目的急救操作。例如,对无意识患者避免随意移动;若调度员指示心肺复苏,应迅速配合执行。

最后,避免人为干扰急救流程,如反复催促、频繁变更地点、干扰急救人员施救等行为。理解救护车并非万能工具,而是服务于“危重症紧急处理”的专业急救资源,应理性看待其功能与限制,保障急救资源的高效使用。

结语

120急救服务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通道,但只有正确理解和科学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能。现实中,很多人因不了解急救流程而陷入误区,延误了救治时机。掌握拨打120时应提供的关键信息、学会配合调度员指令、了解急救车到来前的应对措施,是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急救关乎生命,不容试错。只有提升全社会的急救意识与行为规范,才能共同构建高效有序的急救体系,为生命争分夺秒。

(单位: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省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北科大首设“碳中和创新班”,培养模式如何实施?
推荐阅读
春节我在岗|张丽丽:心牵污水试验,别样春节体验
2023-01-28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