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晓云
儿童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发生于6个月至6岁儿童,尤其在体温骤升时易诱发。其典型表现为双眼上翻、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持续时间短暂但可能引发家长恐慌。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儿童高热惊厥的患病率为3%~5%,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男孩略多于女孩。若处理不当,可能增加窒息、脑损伤等风险,甚至导致癫痫或认知障碍。因此,掌握科学的急救措施与退热期家庭照护方法至关重要。家长在急救中扮演关键角色,需保持冷静,通过调整体位、清理呼吸道、避免刺激等措施为患儿争取救治时间。本文将从急救流程、护理要点及预防策略三方面展开,为家长提供系统指导,以降低惊厥复发风险,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一、急救措施:分秒必争,科学应对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体位调整:立即将患儿平放于安全处,头偏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清除异物:用干净纱布或手帕轻拭口鼻分泌物,若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牙齿,以防牙齿损伤或窒息。
2. 控制惊厥发作
穴位按压:用拇指按压人中穴(鼻唇沟中点)或合谷穴(虎口处)2~3分钟,力度以患儿皱眉为宜,可辅助缓解抽搐。
减少刺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摇晃、拍打或大声呼唤患儿,减少声光刺激。
3. 紧急降温处理
物理降温: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颈动脉、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或使用退热贴敷于额头。
药物降温:若家中备有退热栓(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可塞入肛门;若患儿清醒,可按剂量喂服布洛芬混悬液。
4. 观察与记录
时间监测:用手机记录惊厥起始时间,若持续超过5分钟未缓解,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症状描述:向医护人员准确描述抽搐表现(如单侧肢体抽搐或全身抽搐)、持续时间及体温变化。
二、退热期家庭照护要点:细致观察,科学护理
1. 体温监测与降温
定时测温: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若体温≥38.5℃,需联合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
避免过度降温:防止因体温骤降引发虚脱,尤其是使用退热栓后需观察患儿出汗情况。
2. 饮食与水分补充
流质饮食:提供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刺激胃肠道。
少量多次补水: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3. 环境与休息管理
保持空气流通: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湿度50%~60%,避免穿盖过厚影响散热。
保证充足睡眠:减少探视与噪声干扰,患儿惊厥后需充分休息以促进脑功能恢复。
4. 病情观察与就医指征
密切观察:注意患儿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及皮肤颜色,若出现嗜睡、反复呕吐、肢体抖动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定期随访: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癫痫风险。
三、预防策略:未雨绸缪,降低复发风险
1. 增强体质,减少感染
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适当补充益生菌增强免疫力。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10~12小时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2. 科学退热,避免诱因
合理用药:体温≥38℃时启动物理降温,≥38.5℃时使用退热药,避免“捂汗”等错误做法。
预防接种:按时完成流感、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
3. 家庭应急准备
备齐物资:家中应常备体温计以监测体温变化,退热药和退热栓用于及时降温,急救联系卡则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提供联系方式,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救治。急救培训:家长应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应对窒息等紧急情况,同时学会心肺复苏技能,以在心脏骤停等危急时刻挽救患儿生命。
四、结语
儿童高热惊厥虽起病急骤,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家长需牢记“保持冷静、保障呼吸、控制惊厥、及时降温”的急救原则,并在退热期注重体温监测、饮食调理与环境管理,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长期随访计划。通过科学护理与预防策略,可显著降低惊厥复发风险,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单位:涉县中医院,省市:河北省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