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尚长青
寒冬腊月,一锅翻滚的麻辣火锅,一碗刚出锅的鲜香热汤,是很多人的“过冬标配”。但你知道吗,我国食管癌高发区的地图,竟与“趁热吃”的饮食文化高度重合——从太行山区到潮汕地区,从川渝火锅到广东老火汤,这些美食的背后,隐藏着一条被烫伤的食管。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中国,而这条“烫”出来的癌症,正悄悄盯上5类人。以下这些食管癌“高危人群”画像,你中招了吗?
1.“趁热吃”爱好者:65℃以上的食物是隐形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我们的食管黏膜最高只能耐受50~60℃,而刚涮好的毛肚(约70℃)、滚烫的功夫茶(80~90℃),都会在吞咽瞬间造成黏膜烫伤。长期反复烫伤-修复,就像皮肤反复破溃结痂,最终可能诱发癌变。
数据警示:伊朗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热茶(≥70℃)的人群,食管癌风险增加90%;我国林州地区居民饮用高达80℃的玉米糊,食管癌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2.烟酒不离手人群:每一口都在“腌制”食管
烟草中的亚硝胺、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都是明确的致癌物。更可怕的是,烟酒的“协同作用”会让致癌风险翻倍——吸烟时喝高度酒,相当于用酒精“腌制”被烟草毒素损伤的食管黏膜。
案例直击:58岁的王先生烟龄40年、酒龄35年,确诊食管癌时,医生发现他的食管黏膜已布满白色斑块(癌前病变),这正是烟酒长期“腌制”的结果。
3.有家族史者:基因里藏着“定时炸弹”
约10%的食管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曾患食管癌,即使没有不良习惯,患病风险也比普通人高3~4倍。这可能与某些基因突变(如PLCE1、C20orf54)有关。
4.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物“堵”出来的癌变
这种疾病会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无法正常松弛,食物滞留引发慢性炎症。就像下水道长期堵塞会滋生细菌,食管长期“堵车”也会增加癌变风险。
典型症状: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物反流至口腔,夜间咳嗽。
5预防锦囊:从“吃”开始守护食管
温度管理:给热食“降降温”
入口食物建议控制在50℃以下(接近手温):可用筷子蘸取食物在手腕内侧测试,10秒内不感觉烫方可食用。
喝热饮时先用嘴唇轻抿:感觉不烫口再饮用,避免大口灌入。
涮火锅时“三口法则”:第一口夹出晾凉,第二口蘸料降温,第三口配凉菜食用。
工具辅助:使用测温勺确保食物入口温度。
饮食替代方案:聪明搭配更健康
热汤变温饮:广东老火汤出锅后先盛入宽口容器自然冷却至60℃以下,或加入豆腐、冬瓜等“凉性”食材中和温度。
火锅新吃法:用清汤锅底替代红油锅,搭配豆腐、白萝卜等“凉性”食材;涮肉时选择瘦肉片(如牛肉片),避免肥牛卷因油脂包裹更易烫伤黏膜。
戒烟限酒:用罗汉果茶替代高度酒,用坚果零食替代吸烟冲动;若必须饮酒,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酒精(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
高危人群筛查:40岁后给食管做个“年检”
普通人群:50岁后首次胃镜检查,若无异常可每5年复查一次。
高危人群:40岁起每年1次胃镜+食管碘染色检查(可发现早期癌变)。
特别提醒: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异物感、体重进行性下降等早期信号,
即使不痛也要及时检查。我国7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90%。
结语
食管癌被称为“最隐忍的癌症”,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当我们享受美食时,不妨多等3分钟,让滚烫的食物凉一凉;多劝一句“少喝一杯”,让烟酒离餐桌远一点。毕竟,守护食管健康,就是守护我们享受美食的“终生VIP卡”。记住,烫的食物,等一等再吃;烫的人生,慢一点才长久。
(单位: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省市:广东省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