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祁媛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外科手术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但术后康复质量直接影响长期疗效。本文从术后管理、生活方式、运动康复等方面,系统阐述科学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建立全面的腰椎保护体系。
一、术后早期护理核心原则
术后1~3个月是组织修复的关键期,需遵循“动静结合”原则:
1.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干燥清洁,术后72小时内避免淋浴,使用防水敷料覆盖。观察有无红肿渗液,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2. 体位管理:术后3周内以仰卧位为主,腰部下方垫3厘米软枕维持生理曲度。翻身时保持脊柱轴线一致,采用“圆木滚动法”减少腰部扭转。
3. 药物规范:遵医嘱使用抗炎镇痛药(如塞来昔布),注意餐后服用以保护胃黏膜。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需连续使用2~3个月促进神经修复。
4. 活动限制:术后4周内避免弯腰、久坐、提重物(超过2公斤),使用坐便器如厕,减少腰椎前屈动作。
二、日常生活姿势重建
不良姿势是导致复发的首要危险因素,需建立“脊柱中立位”意识:
1. 坐姿规范:选择椅背支撑腰椎的座椅,臀部紧贴椅背,双足平放地面,电脑屏幕中心线与双眼平齐。每45分钟起身活动,做3~5次“靠墙站立法”(后脑勺、肩胛骨、臀部、小腿贴墙)。
2. 搬运技巧:搬重物时保持脊柱垂直,屈膝下蹲后收紧腹部肌肉,将物体靠近身体中线后再站起,利用下肢力量而非腰部发力。
3. 睡眠姿势:侧卧时双膝间夹10厘米厚度枕头,仰卧时膝下垫薄枕,避免使用过软的床垫。晨起时先侧身再用手臂支撑坐起,防止突然扭转。
4. 工作台调整:长期伏案者建议使用可升降办公桌,保持视线与屏幕呈15°俯角,键盘高度使肘关节自然屈曲90°。
三、分阶段康复训练方案
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
1. 术后1~4周:
呼吸训练:仰卧位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缩腹部肌肉,每日3组,每组10次。
下肢活动:仰卧位交替勾脚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核心激活:仰卧屈膝位进行骨盆后倾训练,感受腰部贴紧床面。
2. 术后5~8周:
桥式运动:仰卧屈膝抬臀,保持肩-髋-膝成直线,维持5秒后缓慢放下。
四点跪位训练:双手双膝支撑,交替抬起对侧手脚并保持平衡。
坐位稳定性训练:使用瑞士球进行坐姿重心转移练习。
3. 术后3个月后:
低强度游泳:自由泳或仰泳为主,水温不低于28℃,每次不超过30分钟。
抗阻训练:弹力带辅助的侧平板支撑,强化腰方肌力量。
动态平衡训练:单腿站立闭眼练习,逐步延长至60秒。
四、预防复发的长效管理
1. 体重控制:BMI控制在18.5~23.9之间,通过低升糖指数饮食(如糙米、燕麦)和分餐制管理热量摄入。
2. 营养强化:每日补充1200mg钙(相当于500ml牛奶)+800IU维生素D,深海鱼类每周摄入2~3次补充Omega-3脂肪酸。
3. 环境改造:避免寒冷潮湿环境,冬季可使用40℃热敷袋每日热敷腰部15分钟。浴室铺防滑垫,降低跌倒风险。
五、预警信号与定期监测
1. 复发征兆识别:新发或加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足背或足底麻木范围扩大;咳嗽、打喷嚏时腰部刺痛加重;出现大小便控制异常(需立即急诊处理)。
2. 医学随访计划:术后1、3、6、12个月进行门诊复查;根据临床症状选择影像学检查,无症状者不建议常规MRI复查;动态调整康复方案,避免训练强度超出组织修复能力。
六、培养终身防护意识
建立“腰椎使用寿命”概念,将保护措施融入日常生活:开车时调整座椅使膝关节略高于髋关节,腰部紧贴靠垫;做家务时使用长柄工具,避免弯腰擦地;选择鞋跟不超过3厘米的缓震运动鞋;每年进行1次专业康复评估,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模式。
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医患协同、持之以恒。通过科学护理重建脊柱稳定性,结合生活习惯改良形成保护性代偿,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只有将专业指导转化为日常行为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脊柱健康的长效维护。
(单位:张家口市宣化区中医院,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