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儿童湿疹和食物过敏有关系吗?该不该忌口?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574

撰文/韦燕兵

儿童湿疹,也称为特应性皮炎,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之一,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瘙痒反复发作,严重时影响孩子睡眠和情绪,令家长十分焦虑。在照顾湿疹宝宝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听说“湿疹和吃的有关”,于是盲目给孩子忌口,甚至限制母乳喂养母亲的饮食。但这种做法真的科学吗?本文将从医学角度出发,为家长们厘清这些关键问题,避免误区,更好地呵护孩子的皮肤与营养健康。

一、儿童湿疹和食物过敏之间的真实关联

湿疹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受遗传、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刺激等共同影响。食物过敏是指摄入特定食物后免疫系统产生异常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甚至全身症状。在婴幼儿期,食物过敏有时会加重湿疹表现,如吃鸡蛋后皮肤更红、更痒,或出现新的湿疹病灶。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湿疹患儿并非由食物过敏引起,也就是说,孩子即使有湿疹,并不代表他一定过敏,更不能“因为有湿疹就都去忌口”。因此,医生是否判断孩子存在“湿疹合并食物过敏”,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症状反应时间、皮肤点刺试验或特异性IgE检测等,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二、盲目忌口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

由于对湿疹的成因理解不清,一些家长出于“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一发现孩子湿疹,就立刻停止所有可疑食物摄入,甚至断奶或长期只给孩子吃米汤、白粥等清淡食物。还有母乳喂养的妈妈为了避免“经乳汁过敏”,自己也实施广泛忌口,包括蛋类、奶类、水果、坚果、海鲜等。表面看似谨慎,实则这种做法可能带来严重的营养风险。婴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丰富、均衡的营养支持,长期忌口会导致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入不足,进而影响体重增长、免疫发育,甚至增加未来真正过敏的风险。因此,在医生未做出专业评估前,父母自行“猜测性忌口”可能本末倒置,不但不能减轻湿疹,还可能让孩子营养受损、免疫力下降。面对湿疹,家长应保持理性,切忌盲目限制饮食。

三、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食物过敏筛查与科学忌口

尽管不建议对所有湿疹患儿一概忌口,但确有部分儿童确实存在与食物相关的过敏反应,这类孩子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有针对性的饮食调整。若孩子有以下情况,家长应及时就诊并考虑进行食物过敏筛查:一是湿疹反复发作,且每次都与某种食物摄入时间密切相关;二是湿疹伴有其他系统的典型过敏表现,如食后出现呕吐、腹泻、呼吸急促、荨麻疹、咽喉发紧等;三是家族中有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对鸡蛋、牛奶、花生等食物过敏。此时医生可能建议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抽血检测特异性IgE水平(如食物sIgE)。需要强调的是,单纯的IgE阳性并不等于临床过敏,诊断应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如果确诊某种食物导致湿疹加重或其他过敏反应,医生会建议短期内完全避免该食物,并在后期采用食物激发试验逐步评估是否脱敏成功。与此同时,在忌口过程中应由营养师或医生提供替代营养方案,确保孩子营养均衡、不影响生长发育。

四、中西医结合管理湿疹:从皮肤护理到免疫调节

对于大多数儿童湿疹患者而言,与其纠结是否要忌口,更关键的是进行全面、规范的皮肤管理和免疫调节。西医主要强调皮肤屏障的修复与抗炎控制,包括每日涂抹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必要时使用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来减轻炎症。此外,应避免已知的非食物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等的接触。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认为湿疹与“湿热夹风”“脾虚内湿”等体质因素相关,可通过调理脾胃、祛湿清热的方法来改善易感体质。常用如内服玉屏风散加减、外洗青黛煎水等,有助于减轻瘙痒与复发。也有研究发现,中医推拿、按摩穴位(如大椎、肺俞、脾俞)能促进免疫调节,改善皮肤症状。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坚持、耐心与个体化方案。家长不应单纯依赖“忌口”来控制湿疹,更应重视科学护理、医学评估和多方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治疗路径。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既保障孩子免疫发育,又能更有效地控制湿疹复发,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远离反复皮肤困扰。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多地解禁!又火起来的“中华田园犬”到底是种什么犬?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