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儿童肠道微生物与饮食:如何帮助孩子保持肠道健康?
2025-03-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8782

撰文/杨妮

肠道对人体的意义远不止“消化食物”这么简单。近年来,医学研究不断揭示,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中居住着数量庞大、种类复杂的肠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关系密切,尤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免疫系统、代谢功能乃至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许多家长可能还不清楚,孩子反复感冒、便秘、腹泻,甚至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都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肠道微生物是孩子健康的重要“工程师”

人体肠道内大约有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以上,种类超过1000种。它们不仅协助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还与免疫调节、抗炎反应、神经传导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对于儿童而言,肠道菌群的发育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前三年是微生物群落建立的关键期。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接触环境、抗生素使用以及饮食结构,都会影响孩子的肠道微生态。一旦菌群组成失衡,就可能为感染性疾病、食物过敏、免疫异常甚至肥胖埋下隐患。

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破坏菌群平衡:现代快节奏生活使得高热量、低纤维的加工食品进入儿童日常饮食。甜饮料、炸鸡、薯条、膨化食品在短时间内提供了大量能量,但极度缺乏膳食纤维和天然营养素。这类食物会导致有益菌减少,而促炎菌和耐药菌比例上升,诱发肠道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激活。

缺乏膳食纤维影响有益菌“粮食”供应:膳食纤维是益生菌的重要“食物”。当摄入不足时,菌群缺乏代谢底物,就无法正常合成短链脂肪酸(如丁酸),这种物质对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抑制有害菌生长有关键作用。孩子挑食、不爱吃蔬菜水果,常常意味着菌群营养不良。

过度依赖抗生素可能导致菌群重建障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感染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而抗生素的频繁使用虽然在短期内控制了病情,却也可能“一锅端”式杀灭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尤其是在三岁前多次使用抗生素的儿童,其菌群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长期可能增加过敏、哮喘、肥胖等风险。

怎样通过饮食帮助孩子构建健康的肠道微生态

增加高纤维食物摄入:鼓励孩子每天摄入一定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菠菜、苹果、香蕉等,富含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益生菌繁殖。全谷类(如燕麦、糙米、玉米)也应取代部分精制主食。

补充天然发酵食品:酸奶、泡菜、纳豆等传统发酵食物含有天然益生菌,适量食用可以帮助丰富菌群种类。需要注意选择低糖、无添加的酸奶产品,避免含有过多糖分和香精的“儿童型”酸奶。

控制加工食品摄入:避免将高糖饮料、甜品、油炸零食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孩子并非天生偏爱垃圾食品,很多时候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导致的“习惯性选择”。

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在无明确细菌感染指征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如必须使用,应遵医嘱足疗程,并在医生建议下适当补充益生菌辅助菌群恢复。

建立稳定的饮食作息节律:每天定时进餐,有助于肠道菌群形成昼夜节律,提高代谢效率。避免暴饮暴食、深夜进食等不良习惯,也是保护肠道健康的重要一环。

肠道健康的外在表现:不仅是“大便正常”

肠道是否健康,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就是排便情况。正常情况下,儿童每天排便1~2次,质地成形、不干不稀、无明显异味,说明消化功能良好。但除了排便,肠道菌群健康还影响其他多个方面:

免疫力:肠道益生菌可以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增强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

情绪与专注力:有研究提出“肠-脑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通过神经信号、激素和代谢产物影响大脑功能;

过敏反应:菌群多样性越高,机体免疫系统越不容易出现“过激反应”,降低过敏发生风险;

体重控制:肠道菌群参与能量提取和脂肪储存,菌群失衡可能促进肥胖发生。

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是一个看不见但影响深远的“幕后系统”。对儿童来说,早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是在为一生的免疫力、代谢平衡乃至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家长不必追求“最贵的益生菌产品”,也无需对各种健康信息感到焦虑。只要从日常饮食入手,让孩子吃得自然、吃得多样、吃得有节制,就是对肠道最好的滋养。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