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颜志豪
在多数人眼中,牙痛常常意味着“拔掉”“抽神经”或“补牙”,而牙齿一旦病变到影响神经,似乎就只能通过根管治疗来解决。过去几十年中,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的确是牙髓感染后常规、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牙科理念的更新和材料技术的发展,“活髓保存”作为一种更具生物学优势的新兴治疗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口腔医生所接受和推广。本文将带大家了解从传统根管治疗到现代活髓保存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这些治疗方法背后的科学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选择才能真正做到“尽可能保留一颗活着的牙”。
一、根管治疗:牙髓感染下的“救命手术”
根管治疗也被称为牙髓治疗,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去除牙髓腔和根管内的感染组织,彻底清洁和消毒管道,并以人工材料填充和封闭,阻止细菌再次入侵。对于深度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根管治疗被认为是一种“保牙手段”,能避免拔牙并延长牙齿寿命。然而,从生物学角度看,根管治疗实际上是在“牺牲牙髓功能”以保存牙体结构。牙髓作为牙齿的“生命核心”,不仅提供营养和感觉,还承担着牙本质再生、防御细菌入侵的功能。一旦牙髓被去除,牙齿虽然“活着”,但也失去了生物活性,会变得脆弱、易裂。因此,虽然根管治疗在现代口腔医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尽可能延缓或避免进入根管治疗阶段,已成为牙体牙髓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活髓保存:从“杀神经”转向“保神经”
活髓保存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前沿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在牙髓尚未完全坏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手段保留健康或部分牙髓组织,从而维持牙齿的自然功能。这种治疗方式强调“生物保守性”,目标是最大程度地维护牙齿的原有结构与功能。目前,活髓保存主要包括直接盖髓术、间接盖髓术、部分牙髓切除术等技术形式,常用于治疗年轻恒牙深龋、可逆性牙髓炎、外伤性牙髓暴露等情况。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现代研究发现即便牙髓出现一定程度的炎症,只要炎症可控、感染范围有限,通过生物活性材料(如MTA、Biodentine等)的精准封闭与刺激,仍可激发牙髓再生与修复,避免整个牙髓被“牺牲”。因此,活髓保存并非简单的“补牙”,而是一种集材料科学、精准操作与生物调控于一体的先进技术,是现代牙髓治疗向“功能保留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临床评估:何时选择根管治疗?何时选择活髓保存
判断一颗牙是否适合做活髓保存还是必须接受根管治疗,关键在于对牙髓状态的准确评估。对于健康牙髓或仅有轻微炎症反应的牙齿,活髓保存是首选;而对于已经发生广泛炎症或坏死的牙髓,根管治疗仍是唯一有效方案。因此,在治疗前,医生需通过详尽的病史询问、冷热诊断、电活力测试、影像学检查(如根尖片、CBCT)等手段综合判断。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更适合尝试活髓保存:第一,年轻恒牙存在暴露但出血可控;第二,牙齿反应敏感但无自发性剧痛;第三,影像学上未见根尖病变;第四,患牙周围组织健康,无明显牙周袋和松动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活髓保存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治疗环境需严格无菌,材料选择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封闭性。对于高龄患者、复杂多根牙或长期深龋未治疗者,活髓保存的成功率会相应降低。因此,活髓保存不是“万能方案”,而是在合适条件下的一种前瞻性选择,是否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与医生判断共同决定。
四、材料与技术的革新:赋能牙髓保存治疗
活髓保存技术的广泛推广,离不开现代生物材料与微创技术的支撑。过去,由于材料性能差,封闭不严、刺激性强、容易失败,导致很多本可保存牙髓的治疗选择被放弃。而如今,新型生物活性材料如矿物三氧化物骨泥(MTA)、Biodentine、Calcium silicate-based cement等,凭借良好的封闭性、生物相容性和诱导硬组织形成能力,大大提升了活髓保存的成功率。同时,牙科显微镜、橡皮障隔离系统、无痛麻醉技术等微创辅助手段的应用,也让操作更加精准,减少术中感染和疼痛,提高患者依从性。可以说,材料与技术的进步正在重塑我们对“牙齿不可逆损伤”的传统认识,也让牙科治疗从“修补式”向“生物保留式”迈进了一大步。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