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伟东
每逢换季,许多湿疹患者都如临大敌,皮肤瘙痒、红疹反复,让人苦不堪言。传统治疗往往重在症状缓解,虽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让患者陷入“治疗-复发-再治疗”的恶性循环。中医认为,湿疹的根本在于体质失衡,单纯的外治法如同“治标不治本”。通过系统的中医体质调理,从内而外改善体质状态,才能真正摆脱湿疹反复发作的困扰,让换季不再成为皮肤健康的“魔咒”。
为什么湿疹容易在换季时复发
中医将湿疹归为“湿疮”范畴,认为其发病与体内湿邪、热邪、风邪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换季时节,外界环境湿度、温度变化剧烈,人体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春季湿气上升,夏季暑热湿重,秋季燥邪伤津,冬季寒湿内困,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都可能触发不同体质人群的湿疹发作。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季节变化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皮肤屏障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湿疹在换季时高发。单纯依靠外用药物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无法调节体质根源,因此复发率居高不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通过体质调理增强机体正气,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湿疹复发。
中医体质调理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中医体质调理湿疹的目标不仅仅是消除皮疹和瘙痒,更重要的是重建机体内在平衡。具体包括调理脏腑功能,重点健脾除湿、清热解毒;改善体质偏颇,纠正湿热、脾虚、血虚等体质状态;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调节免疫反应,减少过敏性炎症反应;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预防复发的长效机制。这一过程需要患者、中医师、营养师等多方配合,通过辨识体质类型,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施,通常需要3到6个月的系统调理才能见到显著效果。
湿疹体质调理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辨识体质类型,精准施策
湿疹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主要包括湿热体质、脾虚湿盛体质和血虚风燥体质。湿热体质者多表现为皮疹鲜红、渗液较多、瘙痒剧烈,常伴口苦、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脾虚湿盛体质者皮疹色淡、渗液清稀、反复难愈,常伴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血虚风燥体质者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夜间加重,常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准确辨识体质类型是制定调理方案的前提。建议患者到正规中医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体质辨识,由中医师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饮食调理:药食同源的智慧
湿热体质者宜清热利湿,可常食冬瓜、薏苡仁、绿豆、苦瓜等清热利湿之品,避免辛辣、油腻、甜腻食物。脾虚湿盛体质者宜健脾燥湿,可选择山药、白扁豆、芡实、茯苓等健脾利湿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血虚风燥体质者宜养血润燥,可食用黑芝麻、核桃、银耳、百合等滋阴润燥之品。此外,所有湿疹患者都应避免已知的过敏原食物,如海鲜、牛奶、鸡蛋等,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起居调护:顺应自然规律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湿疹患者更应注重生活规律的调整。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顺应人体生物钟。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大汗淋漓,建议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游泳等温和运动。居住环境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过于潮湿或干燥。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制品,避免化纤、羊毛等可能引起过敏的材质。换季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潮。
穴位调理:激发自愈潜能
中医穴位调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体质状态。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健脾利湿)、血海(活血祛风)、风池(祛风清热)、曲池(清热解毒)等。患者可在专业指导下学习穴位定位和按摩手法,每日按压3到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配合中医针灸、拔罐、刮痧等治疗方法,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湿疹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掌握科学的体质调理方法,持之以恒地实施个性化调理方案,每一位湿疹患者都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皮肤健康。不要再被换季的恐惧所困扰,不要再把希望寄托于“自然好转”,只有主动调理、科学防护,才能让肌肤重获健康光彩,让每一个季节都成为皮肤健康的新起点。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