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吉盼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5》显示,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因此死亡,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更严峻的是,脑卒中并非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患者占比逐年上升。然而,脑卒中并非不可防不可治,掌握科学的急救常识,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减少残疾。本文将系统解析脑卒中的识别、急救及后续管理要点,为公众提供一份权威的生命守护指南。
一、脑卒中的类型与症状:快速识别是关键
1.缺血性脑卒中(占80%以上):因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典型症状包括:面部不对称,一侧嘴角下垂,微笑时面部歪斜;肢体无力,单侧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平举时一侧下垂;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言语。
2.出血性脑卒中:因脑血管破裂导致颅内出血。症状更剧烈,常伴突发剧烈头痛,呈“炸裂样”疼痛,可能伴恶心呕吐;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甚至癫痫发作;血压骤升,收缩压可能超过180mmHg。
特别注意:约30%的患者会以“非典型症状”起病,如突发眩晕、平衡失调、单眼失明等,易被误诊为颈椎病或低血糖。若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未缓解,应高度警惕脑卒中。
二、急救黄金时间窗:分秒必争的生死较量
1.溶栓治疗: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后4.5小时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可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2.取栓手术: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24小时内通过介入手术取出血栓,显著降低致残率。
急救现场需牢记:勿随意用药,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性脑卒中,硝酸甘油可能使血压骤降,非专业人员切勿擅自给药。切勿摇晃患者、喂食喂水或自行驾车送医,这些行为可能加重病情。记录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如高血压、房颤)、用药情况(如抗凝药),供急救人员参考。
三、转运与医院治疗:专业团队的多学科协作
1.选择卒中中心:优先送往具备“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这类医院拥有神经内科、介入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可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2.紧急处理流程:
影像学评估:通过CT或MRI快速明确卒中类型及病变部位。
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如脑水肿、深静脉血栓)。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溶栓、取栓、降压或止血治疗。
四、康复与二级预防:从“活下来”到“活得好”
1.急性期康复: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内启动
体位管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
被动运动:由康复师辅助进行肢体关节活动,维持肌肉长度。
吞咽训练:针对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冷刺激、舌肌训练等方法。
2.长期康复计划
物理治疗:通过针灸、按摩、理疗改善肢体功能,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言语治疗:从单音节发音到短句练习,逐步恢复语言交流能力。
心理干预:约30%的脑卒中患者会并发抑郁,需通过心理咨询和药物干预改善情绪。
3.二级预防策略
血压管理:目标值<130/80mmHg,优先选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
血脂控制: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降至<1.8mmol/L,高危患者可联用他汀类药物。
抗栓治疗:房颤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地中海饮食、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五、结语
脑卒中的急救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保卫战”。从快速识别症状到科学转运治疗,从急性期抢救到长期康复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生命质量。记住“时间就是大脑”,当您发现身边人出现症状时,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因为您的每一个正确行动,都可能为患者争取到“重获新生”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提升脑卒中急救意识,用知识守护生命,用行动抵御“卒中风暴”。
(单位:廊坊长征医院,省市:河北省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