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丽雅
在体检报告中,看到“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结果,不少人会心生担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那么,当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时,消化内科有哪些规范的应对策略呢?
了解幽门螺杆菌及其危害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它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大部分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它却是许多胃部疾病的“幕后黑手”。
它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它会破坏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患者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明确是否需要根除治疗
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都需要立即进行根除治疗。消化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
对于有明确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如反复上腹部疼痛、饱胀、反酸、烧心等,且胃镜检查发现存在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必要的。因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还能改善胃炎的症状,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的萎缩和肠化生进程,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患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必须进行根除治疗。此外,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患者,也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然而,对于一些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尤其是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医生会综合考虑根除治疗的获益和风险。因为根除治疗需要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规范根除治疗方案
如果确定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消化内科医生会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根除方案是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一种铋剂。
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的pH值,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两种抗生素的选择会根据当地的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以及患者的过敏史等因素来决定。常用的抗生素组合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甲硝唑等。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同时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常用的铋剂有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整个治疗疗程一般为10~14天,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治疗效果。
治疗后的复查与随访
完成根除治疗后,患者需要在停药至少4周后进行复查,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否被成功根除。常用的复查方法是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这种方法简便、无创、准确率高。
如果复查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仍为阳性,说明根除治疗失败。此时,医生会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患者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存在耐药情况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进行再次根除治疗。
即使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再感染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避免再次感染幽门螺杆菌。
(单位:迁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河北省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