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欣
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中,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老年抑郁症作为一个 “被忽视的角落”,正悄然侵蚀着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同于大众熟知的抑郁症典型症状,老年精神科视角下的抑郁症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些 “隐形的信号” 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现象,从而延误诊断与治疗。深入了解这些独特表现,并掌握科学的照护方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一、容易混淆的 “衰老假象”:老年抑郁症的独特表现
在老年精神科门诊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案例:李奶奶退休后逐渐变得不爱出门,子女起初以为她只是上了年纪想安静休息,可后来发现她常常整夜失眠,吃饭也没胃口,体重骤降。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确诊为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出现躯体化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背痛、胃肠道不适等,这些症状极易与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相混淆。数据显示,约70%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以躯体不适作为首要主诉,而不是典型的情绪低落。
此外,认知功能下降也是老年抑郁症的一大独特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类似痴呆的症状,医学上称之为“假性痴呆”。但与真正的痴呆不同,抑郁症导致的认知障碍在病情缓解后,症状会有明显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性格改变,原本开朗的老人变得孤僻、敏感,甚至出现攻击性语言或行为,这些都需要家人和护理人员提高警惕。
二、层层叠加的诱因:老年抑郁症为何高发
老年抑郁症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大脑内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减少,这为抑郁症的发生埋下了生理基础。同时,老年人面临着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友离世、慢性疾病缠身等一系列生活事件,这些重大的心理和社会冲击,极易引发负面情绪,若长期得不到疏导,就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对于老年精神科的患者而言,住院环境陌生、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对治疗效果的担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得抑郁症的发病率进一步上升。而且,老年人往往存在“病耻感”,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这也导致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三、多维度照护: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点亮心灯
面对老年抑郁症,科学的照护是帮助患者走出阴霾的关键。在家庭层面,家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和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不要将其负面情绪简单归结为“想太多”。日常生活中,可以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的老年兴趣班、散步聊天等,帮助他们重建社交支持网络。
从医疗护理角度,老年精神科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会选择副作用较小、适合老年人的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对于住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人员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安全,防止自杀、自伤等意外事件发生。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组织手工制作、音乐疗法等活动,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孤独感。
老年抑郁症如同隐藏在角落里的“心灵刺客”,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用更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用更科学的方法去照护。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打破认知误区,才能帮助老年抑郁症患者走出阴霾,重新拥抱充满阳光的晚年生活。
(单位: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省市:河北省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