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于红艳
献血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连接,是对生命的礼赞。输血科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将一份份热血安全地输送到最需要的患者体内,成为医疗救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血液并非万能制造——为什么要依赖献血
或许有人会问:血液不能人工合成吗?答案是——不能。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研发出能够替代人血的“人工血液”。尽管实验室里的“红细胞培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这三大“主力军”,各有分工。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血小板参与凝血止血,血浆则是“搬运工”,承载营养、激素、废物和抗体。临床上,像重大外伤、手术出血、白血病、肝硬化等疾病治疗,几乎都离不开血液成分的支持,这些血液只能来源于健康人的无偿捐献。
二、不是谁都能献——献血的“入场券”有哪些
献血前需要接受一系列筛查流程,这是对捐献者和受血者的双重保障。
首先,年龄应在18至55岁之间,体重男性不少于50公斤,女性不少于45公斤。其次,血压、心率、血红蛋白含量、肝功能等基本项目必须符合标准。再次,进行乙肝、梅毒、艾滋等病毒初筛,一旦有疑似阳性结果,需暂缓献血。如果近期打过疫苗、生病、手术、拔牙,或者长期服药,也应主动告知工作人员,由其判断是否适合献血。
三、一次献血量多少?身体会受影响吗
正规献血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小,人体血液总量大约占体重的7%到8%,成年人大概有4000至5000毫升血液。而一次献血量仅为200毫升或400毫升,献血后24小时内机体就能完成血容量补充,几周内红细胞数量便可恢复。而且,采血设备严格控制采血量,使用一次性无菌耗材,不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献血后建议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如红肉、鸡蛋、豆制品和新鲜蔬果都是促进恢复的好帮手。
四、血液也分“门派”——你知道哪种最抢手吗
血型既是身份的“生物标签”,又影响着输血是否安全匹配。常见的有A型、B型、AB型和O型,而O型血被称为“万能献血者”,尤其O型Rh阴性,更被称为“熊猫血”,极为稀有。但“万能”的说法有前提——必须在紧急抢救、无可匹配血型的情况下使用。正常情况下,血型必须严格匹配。输血并不是“加血”这么简单,还要避免溶血、过敏等反应。临床数据显示,红细胞最常被用于手术与创伤救治,血小板常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而血浆在大出血、严重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的血液成分保质期也不同,红细胞2~4℃可贮存35天左右,血小板20~24℃恒温震荡贮存5~7天。
五、无偿两个字,重如千钧——为什么坚持“无偿”
有些人不理解:“无偿献血”为什么不补贴一点钱?事实上,正因为不付钱,才能最大限度保证血液的安全性。国际卫生组织指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感染风险更低。一旦涉及金钱利益,可能导致隐瞒病史、伪造信息等情况,严重威胁输血安全。无偿献血不仅仅是公益行为,更是整个输血医学体系的“道德底座”。每一位献血者用行动捍卫了医学最基本的伦理信任。
六、科学保障,安全加倍——输血科如何守护血液安全
从献血者到患者,输血科一方面要完成血型鉴定、成分制备、病毒筛查、交叉配血等步骤,另一方面还需全程记录血液来源、使用去向,形成可追溯的闭环体系。与此同时,血站设有专门的成分分离离心设备、低温储存装置、核酸检测仪器等高端设备,确保血液成分新鲜、安全、有效。医院输血科也承担着临床科室的输血评估与决策,为危重病人制定最合适的输血方案。
无偿献血既承载着对生命的守护,又体现了社会文明的温度。愿每一次献血都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纽带,汇聚成守护健康的坚实力量。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省市:山东省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