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永新
在现代社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正悄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了解慢性病的“前世今生”,掌握其发病机制与预防关键,对守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慢性病的“前世”:发病机制探秘
慢性病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遗传因素在慢性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某些基因突变或遗传易感性,会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特定的慢性病。例如,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直系亲属患糖尿病的风险往往较高。这是因为特定的基因缺陷可能影响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使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出现异常。
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慢性病发生的重要推手。长期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血压升高、血糖波动。比如,过量摄入钠盐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让身体代谢减缓,肌肉松弛,脂肪消耗减少,体重增加,还会影响心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吸烟和过量饮酒同样危害巨大,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酒精则会刺激肝脏,影响脂质代谢,还可能引发高血压。
此外,环境因素也与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吸入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会损害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生活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下,会引起人体内分泌失调,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慢性病发生风险。
二、慢性病的“今生”:现状与危害
当前,慢性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70%以上。在我国,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大量患者因慢性病承受着身体上的痛苦,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同时还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以糖尿病为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肾衰竭、失明;心脑血管疾病则可能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
三、预防关键:掌控健康主动权
虽然慢性病危害巨大,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避免或延缓发生的。
合理膳食是预防慢性病的基础。遵循“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减少盐、油、糖的摄入。比如,每天保证摄入500克蔬菜和200~300克水果,选择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
适量运动不可或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同时,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
保持良好心态同样重要。学会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压力,如听音乐、冥想、与朋友交流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稳定。
此外,定期体检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于有慢性病家族史、肥胖、吸烟等高危人群,更应增加体检频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了解慢性病的发病机制,重视预防,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我们就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慢性病的困扰。
(单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市:河北省承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