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冬季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如何预防与干预?
2025-03-03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4417

撰文/李永梅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应”,强调季节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冬季属阴,寒邪当令,寒邪入侵会导致血脉拘急,寒性收引,使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易诱发脑出血或心绞痛;阳气受损,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寒邪伤阳会导致心阳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形成血瘀;痰浊内生,冬季人们常偏爱温热厚味饮食,易生痰湿,痰湿与寒邪互结,阻塞脉络,加重心脑血管负担。故接下来本文从中医预防、干预以及高危人群的中医防护重点,介绍预防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中医预防:从生活细节调和气血

(一)饮食调理:温补驱寒,化痰通络

温补食材:适当食用羊肉、桂圆、核桃等温性食物,温补肾阳,促进血液循环。例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散寒补血,适合阳虚体质人群。

润燥化痰:冬季气候干燥,可搭配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山药、茯苓、陈皮等健脾化痰,减少痰湿瘀阻。

茶饮调理:用山楂、丹参、葛根煮水代茶,山楂活血降脂,丹参养血通脉,葛根改善脑供血,适合血脂高、动脉硬化人群。

(二)起居有常:避寒保暖,养藏阳气

“头脚”重点保暖:头部为诸阳之会,脚部为阳气之本,冬季外出戴帽、穿厚袜,避免寒从“头脚”入。

早睡晚起:遵循“冬三月,此谓闭藏”原则,早睡以养阳气,晚起待日出后再活动,避免寒邪侵袭。

午间小憩: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小憩15~30分钟,可养心安神,降低心脏负荷。

(三)运动养生:动静结合,疏通经络

温和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出汗耗伤阳气。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可舒展气机,“摇头摆尾去心火”能调和气血。

穴位按摩:每日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每次3~5分钟,可强心健脾、引火归元。

、中医干预:辨证施治,防治结合

(一)中药调理:一人一方,标本兼治

阳虚血瘀:表现为畏寒肢冷、胸闷刺痛,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合桂枝甘草汤温阳通脉。

阴虚阳亢:出现头晕目眩、面红急躁,宜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佐以枸杞子、女贞子滋阴。

痰瘀互结:形体肥胖、肢体麻木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化痰活血。

(二)外治疗法:直达病所,缓解急症

艾灸:艾灸神阙(肚脐)、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1.5寸),温阳散寒,增强免疫力。

中药足浴:用艾叶、川芎、红花煮水泡脚,水温40℃左右,浸泡15~20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耳穴压豆:在耳穴的心、神门、降压沟等穴位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辅助调节血压。

(三)情志调节:宁静心神,避免“七情致病”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情绪剧烈波动会影响气血运行。冬季可通过书法、绘画、听古典音乐等方式舒缓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减少血压骤升风险。

、高危人群的中医防护重点

高血压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冬季可适当增加温阳活血中药(如仙灵脾、川芎),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自行增减降压药。

冠心病患者: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发作时舌下含服;平时可服用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糖尿病患者:注重养阴清热,用西洋参、麦冬代茶饮,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但借助中医“治未病”理念和丰富的干预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未雨绸缪,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无论是饮食、起居的日常调理,还是中药、外治的精准干预,中医都能为健康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个冬天,不妨试试这些中医智慧,让心脑血管温暖过冬,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平稳渡冬。

(单位:济南北城医院,省市:山东省济南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多地解禁!又火起来的“中华田园犬”到底是种什么犬?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推荐阅读
血管CTA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革命性应用:早诊断,早治疗
2025-03-10 北京科技报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2025-03-02 北京科技报
守护“生命之源”,预防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2025-02-10 北京科技报
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专家支招科学预防和应对
2024-10-04 新华社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