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韦琳
说起肥胖,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体型问题、代谢疾病或心血管负担,而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隐秘但危险的健康威胁——癌症。近20年来,大量研究已明确指出:肥胖不仅是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的高危因素,更是多种癌症的重要诱因之一。它以一种缓慢但持续的方式,悄悄改变着体内环境,为癌症的发展埋下隐患。那么,肥胖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癌细胞发展的?哪些癌症与肥胖密切相关?我们又该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体重,从源头防范这一风险?
肥胖与癌症:被忽视的深层关联
肥胖不是单纯的脂肪堆积,而是一种代谢异常和慢性炎症状态。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干扰身体多项正常功能,为癌细胞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研究显示,肥胖至少与13种癌症有关,包括:乳腺癌(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卵巢癌、肾癌、胃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脑膜瘤。其中,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风险与体重指数(BMI)呈明显正相关,BMI每升高5个单位,患癌风险就显著上升。
脂肪不是“沉默组织”,它在悄悄释放危险信号
脂肪组织不只是储能仓库,它还能分泌多种激素、细胞因子、代谢产物,参与身体多个系统的调节。肥胖状态下,这一系统被打乱,导致癌症发展。
慢性低度炎症:肥胖人群体内常存在持续性炎症反应。脂肪细胞扩大、凋亡后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激活免疫系统,引发长期炎症。这种微炎症状态虽不如感染性炎症剧烈,却能不断刺激细胞变异,促进肿瘤微环境形成。
激素水平异常: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乳腺、子宫内膜细胞过度生长,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风险。胰岛素抵抗使体内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也可能促进癌细胞增殖。
氧化应激和基因损伤:脂肪代谢紊乱会生成大量自由基,造成氧化应激。这些自由基可攻击DNA分子,引发基因突变或损伤,是癌变的重要一步。
免疫系统紊乱:肥胖会削弱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导致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下降,使突变细胞更容易逃逸,进而形成肿瘤。
肥胖相关癌症的“时间差”:从超重到肿瘤,往往悄无声息
与吸烟、饮酒等癌症诱因不同,肥胖引发癌症的过程往往漫长而隐匿。从体重逐步上升,到出现代谢紊乱,再到器官功能异常和肿瘤发生,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绝大多数人未意识到肥胖本身已成为癌变的土壤。
特别是内脏脂肪型肥胖(即看上去不胖、但肚子大、脂肪主要积聚在腹腔)的人群,危险性更高。这类人即使体重正常,BMI不高,也可能存在代谢紊乱和癌症风险。因此,不能只看体重数字,更应关注腰围、体脂率、胰岛素水平等综合指标。
如何通过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降低癌症风险
合理饮食,远离高能量陷阱:控制总热量摄入,尤其减少高脂肪、高糖食品;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增加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蛋类,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坚持规律运动,激活代谢系统: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力量训练每周2次以上,保持肌肉质量,提升基础代谢;日常增加非运动性活动,如多走楼梯、减少久坐。
监测体重与腰围,设定可行目标:BMI建议控制在18.5~23.9;成年男性腰围控制在85厘米以下,女性在80厘米以下;每减轻5%体重,即可改善多项代谢指标,显著降低多种癌症风险。
规律作息,减压护荷尔蒙:睡眠不足、压力过大也会影响激素平衡,增加食欲、促进脂肪堆积。建立良好作息习惯、管理情绪压力,是长期控重的重要保障。
肥胖不是简单的外形问题,更是一个全身系统性风险信号。它通过激素、代谢、炎症等多条通道影响细胞命运,悄无声息地为癌症播下种子。好在,肥胖可防、可控,只要从饮食、运动、行为等多方面入手,每个人都可以主动为自己的健康减重、减“险”。别等身体发出警告,才想起体重过重的问题。从今天开始,用一双科学的眼睛看待体重,把控饮食与生活节奏,让身体回到健康轨道,也让癌症风险远离生活。
(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