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牛亚静
手术成功完成,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术后疼痛这道难关,往往让许多患者苦不堪言。据统计,约70%的手术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还可能阻碍康复进程。术后疼痛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不让它成为康复路上的“绊脚石”。
一、术后疼痛的产生机制
术后疼痛的产生,源于身体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手术过程中,皮肤、肌肉、神经等组织受到损伤,损伤部位会释放前列腺素、缓激肽、组胺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一方面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使其敏感性增加,降低疼痛阈值;另一方面,它们还会激活神经纤维,将疼痛信号通过脊髓传导至大脑,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疼痛。此外,术后疼痛还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当手术导致神经损伤时,神经纤维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神经信号传导出现异常,引发灼烧感、刺痛感等特殊类型的疼痛。
二、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
首先,手术类型和创伤大小起着关键作用。一般来说,骨科手术、开胸手术等创伤较大的手术,术后疼痛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而体表肿物切除等小型手术,疼痛相对较轻。其次,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疼痛感受。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神经敏感性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较弱;但同时,老年人多合并慢性疾病,疼痛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症状。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术前焦虑、恐惧情绪严重的患者,术后疼痛感受往往更强烈,这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影响大脑对疼痛信号的处理,放大疼痛体验。
三、术后疼痛的评估与分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和面部表情评分法(FPS)等。视觉模拟评分法是在纸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直线,一端标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标为10(表示剧痛),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直线上标记相应位置。数字评分法则是让患者用0~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剧痛。面部表情评分法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患者,通过展示不同表情的面部图片,让患者指出最能代表自己疼痛状态的表情。根据疼痛评分,术后疼痛可分为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和重度疼痛(7~10分)。轻度疼痛患者能正常活动和睡眠;中度疼痛会影响睡眠,患者需服用止痛药物缓解;重度疼痛则会导致患者无法休息,严重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必须及时进行干预。
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的策略
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手段,常见的术后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止痛效果,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则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止痛效果强,常用于重度疼痛,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疗法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缓解疼痛。心理干预同样不可或缺,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或采用放松训练、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降低疼痛感受。此外,患者自身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调节心情,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
五、术后疼痛管理的常见误区
部分患者认为“忍痛是坚强的表现,吃止痛药会上瘾”,从而拒绝使用止痛药物。实际上,正常使用止痛药物成瘾的概率极低,而持续的疼痛会影响身体恢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还有人觉得“疼痛减轻就可以自行停药”,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疼痛反复,影响康复效果。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需遵循医嘱,逐渐减量停药。另外,有人认为“所有的术后疼痛都能完全消除”,但由于个体差异和手术特点,部分轻微疼痛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康复,都属于正常现象。
术后疼痛是手术治疗后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了解术后疼痛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掌握正确的评估和缓解方法,避免常见误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术后疼痛,促进身体康复。记住,及时有效地管理术后疼痛,是加速康复、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一步。
(单位: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