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骁
眼科手术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从早期的手工操作到如今高度精细的显微技术,手术方式的每一次革新都极大提升了疗效和患者舒适度。尤其是在白内障和视网膜疾病治疗上,新设备、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涌现,实现了更微创、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效果。这些创新不仅缩短了恢复时间,更为很多曾经无法治疗的眼病带来希望。了解这些前沿技术,有助于公众理性看待手术风险,也提升患者就医信心。
一、白内障手术进入“定制化”与“无刀化”时代
白内障作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治疗需求,一直是眼科技术革新的重点方向。传统白内障手术虽然已发展为成熟的超声乳化技术,但近年来的飞秒激光辅助技术为其带来了质的飞跃。该技术通过激光实现角膜切口、前囊撕开、晶体预碎核等关键步骤,全程由计算机控制,准确度远高于人手,极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和术中不确定因素。同时,人工晶体的发展也进入“定制化”阶段,从最初的单焦点到目前的多焦点、散光矫正型、调节型人工晶体,医生可根据患者的职业、阅读需求、夜间用眼情况等个体差异进行匹配,使术后视觉质量更高、视觉功能更全面。部分高端手术还引入实时OCT、术中导航系统,实现对复杂眼型如小瞳孔、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精准处理。所有这些技术共同推动白内障手术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大大提升了视觉重建的可能性与手术安全性。
二、视网膜手术迈向高清成像与精准干预
视网膜疾病种类多、进展快、治疗难度高,是眼科治疗中的“硬骨头”。传统的玻璃体切除术虽可处理多数视网膜病变,但由于涉及黄斑区或血管网,其精度与安全要求极高。如今,微创玻切技术已全面升级为23G、25G乃至27G操作系统,相较早期20G手术,切口更小,术后无需缝合,炎症反应更轻,恢复周期更短。配合高亮度照明系统与高分辨率成像装置,医生能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并精准操作。此外,术中实时OCT技术可辅助判断膜结构层次、液体积聚部位,尤其在处理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时尤为重要。最近流行的3D成像系统和Heads-Up手术技术,通过屏幕显示高清立体影像,使医生操作更舒适、动作更稳、手术效果更一致。这些技术还降低了术中视网膜牵拉、出血、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总体而言,视网膜手术已从“手工+经验”转向“导航+影像辅助”的精准医学时代。
三、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辅助手术初现锋芒
随着人工智能和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眼科手术也开始进入“人机协同”的新阶段。在术前诊断中,AI已广泛用于辅助分析OCT、眼底照相等影像资料,能够高效识别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等早期病灶,其识别准确率在多个研究中已达到甚至超过人眼水平。这极大提升了基层筛查效率,尤其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层面,眼科手术机器人如Preceyes系统,具备微米级操作能力,可稳定控制手术器械进行视网膜表面操作,如剥离膜组织、注射药物、修复血管等。这类机器人系统在长时间精细操作中不疲劳、不抖动,明显优于人手,在复杂、极微创手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目前机器人手术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受成本与技术培训限制,但其发展趋势已不可逆。未来,结合AI的实时图像识别与机器人操作的精准控制,将有望彻底改变高风险眼科手术的操作模式与安全边界。
四、结语
在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的推动下,眼科手术已不再是“去除病灶”那么简单,更是一项关于视觉体验“优化”的医学工程。从白内障手术的智能导航与多焦人工晶体,到视网膜手术的3D成像与机器人辅助,从术前智能筛查到术中精准干预,每一步都凝聚着前沿科技的力量。未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普及,手术成本降低、治疗方案多样化将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但值得强调的是,任何先进技术都需与早期诊断、个性化评估、良好的术后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有效、持久”的视觉恢复。对于每一位眼病患者而言,了解手术背后的科技进步,不仅有助于科学决策,更是拥抱清晰未来的第一步。
(单位:贵港市东晖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