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晓菁
心脏骤停是十分凶险的突发状况,黄金抢救仅有4~6分钟。电击除颤器是恢复心脏节律的关键设备,公共场所与医疗机构皆有广泛配备。每延迟1分钟除颤,患者生存率会降低7%~10%。本文将从设备原理、适应证、操作、防护、后续处理五方面,详析除颤器实战应用技巧。
一、设备原理与核心功能:理解电击除颤的科学逻辑
除颤器是应对心脏电活动紊乱的关键设备,它通过释放脉冲电流,让心肌细胞瞬间同步除极,阻断紊乱电信号,为心脏自主节律重建创造契机。现代除颤器有体内与体外之分。体内除颤器借助植入式电极直接接触心肌,常用于开胸手术或ICD 患者。体外除颤器即公众熟知的AED,经胸壁电极板传递能量,是急救场景的主力军。除颤器核心参数涵盖能量选择、波形类型及模式切换。成人能量选择200~360J,儿童依体重递减;单向波所需能量高,双向波效率更优;非同步模式应对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同步模式要与R波同步,以防诱发室颤。
二、适应证判断:精准识别“可除颤心律”
并非所有心脏骤停都适用电击除颤。《202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指出,仅室颤(VF,心电图呈完全无序波动)和无脉性室速(VT,快速规则宽QRS波且无有效脉搏)需立即除颤。而细颤型室颤要先推肾上腺素转粗颤,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应持续CPR找病因,慢性心律失常除颤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急救现场可用“三无”标准判断,溺水等致心脏骤停者,要先做5次人工呼吸再评估心律。
三、操作规范:标准化流程提升抢救成功率
除颤操作是应对心脏骤停的关键急救,需严守“五步法”。
第一步,准备环境与设备。环境保持干燥,移除患者胸前金属饰品等,起搏器离电极板10cm以上,检查除颤器电池、电极板、导电膏状态。
第二步,摆体位、放电极板。患者平卧硬质平面,擦干前胸皮肤。前侧位、前后位各有标准放置点,电极板紧贴皮肤施压防烧伤。
第三步,选能量、充电。成人首次双向波200J,无效可递增。充电时持续高质量CPR,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cm。
第四步,放电、评估。放电前人员远离,操作者手干燥。放电后观察心电图,未恢复室颤则2分钟内完成5个循环CPR再除颤。
第五步,除颤成功后,迅速开展气管插管、建静脉通路等高级生命支持,同步应用胺碘酮等药物。详细记录除颤次数、能量及心律变化,为后续治疗和病情分析提供精准依据。
四、安全防护:规避操作中的致命风险
除颤过程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处理不当会危及患者与操作者生命。放电时务必保证患者与金属物体绝缘,操作者双手勿触碰患者或病床,同时防止电极板对空放电或短路。涂抹导电膏要覆盖电极板边缘,避免干燥皮肤直接接触;消瘦患者可用盐水纱布提升导电性,但严禁用酒精。设备故障也不容忽视,需定期检查除颤器自检功能,每日开机测试,还要按时更换电池,以防急救时因电量问题延误救治。
五、后续处理与团队协作:构建完整的急救闭环
除颤只是急救环节之一,后续需与CPR、药物及高级生命支持紧密配合。CPR的持续作用关键,若除颤后未恢复自主循环,要即刻按30:2(按压/通气)比例恢复CPR,每2分钟评估一次心律,避免频繁除颤损伤心肌。药物协同治疗中,胺碘酮首剂300mg静推可提升顽固性室颤除颤成功率,每3~5分钟使用肾上腺素1mg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脉灌注。团队协作上,要明确分工,一人除颤、一人持续CPR、一人准备气管插管及药物,还可借助“除颤器-监护仪”一体化设备,实时同步心律数据,减少决策延误。
结语
电击除颤器作为急救链中的关键节点,其价值不仅在于设备本身,更在于操作者能否将科学流程内化为肌肉记忆。从适应证判断到放电后评估,从个体操作到团队协同,每一个环节都需经过反复训练与复盘。随着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非专业人员通过“听-贴-电”三步法即可参与急救,这标志着社会急救体系的重大进步。唯有将设备优势与人文关怀结合,才能真正让除颤器成为守护生命的终极防线。
(单位:贵港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