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贾慧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看似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健康检查项目,其中粪便检查便是常常被忽视的一项。粪便检查,又称大便常规,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显微镜对粪便进行观察,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尽早发现胃肠炎、肝病,甚至肿瘤等。
一、粪便检查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疾病的“窗口”
粪便检查是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检查指标之一。通过粪便的形态、颜色、气味及成分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如胃肠道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此外,粪便检查也是筛查肠道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反映全身健康状况
粪便检查不仅能反映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还能反映出一些全身性疾病。例如,胆道梗阻患者粪便呈白陶土样;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呈柏油样或暗红色;而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患者的粪便则可能出现不同的异常表现。因此,粪便检查是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一环。
二、粪便检查的内容
形态与颜色
正常的粪便呈圆柱形,软硬适中,颜色为黄褐色。若粪便形态发生改变,如呈水样、黏液样、脓血样等,可能提示胃肠道存在炎症、感染或出血等问题。颜色异常如黑色、红色、白色等,也可能提示不同的健康问题。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粪便检查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红细胞与白细胞:红细胞提示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则提示肠道炎症。
寄生虫与虫卵: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蛔虫、钩虫、鞭虫等寄生虫及其虫卵,为寄生虫感染的确诊提供直接证据。
脂肪滴:脂肪滴增多提示消化吸收不良,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胆道梗阻等疾病。
结晶与细菌:粪便中的结晶和细菌种类也能反映出一定的健康状况。例如,夏科-雷登结晶常见于阿米巴痢疾,而某些特定细菌的存在则提示肠道感染。
化学检查
化学检查主要包括隐血试验、胆红素测定、粪胆原测定等。隐血试验是筛查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肠癌的早期筛查手段;胆红素和粪胆原的测定则有助于判断胆道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粪便检查的方法
采集样本
粪便样本的采集是粪便检查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干净的容器采集新鲜粪便的中段部分,避免污染和干扰因素。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送检与保存
采集好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样本变质或细菌污染。若无法及时送检,应将样本置于冷藏条件下保存,以延长保存时间。
检查过程
检查过程包括形态观察、显微镜检查和化学检查等多个环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和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四、如何通过粪便检查进行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
定期筛查: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不良饮食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粪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关注检查结果:患者在收到粪便检查结果后,应仔细阅读并理解报告内容。如有异常指标,应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具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调整生活习惯:根据粪便检查结果,患者可能需要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改善睡眠等,以提高胃肠道健康水平。例如,对于消化不良的患者,应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便秘的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定期复查:对于已经确诊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粪便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患者还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控制病情进展。
粪便检查虽然看似简单不起眼,但它在消化系统疾病乃至全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定期筛查、关注检查结果、调整生活习惯和定期复查等措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粪便检查这一工具,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请大家不要忽视粪便检查这一重要的健康检查项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自己的粪便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