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田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时说话大笑、孩子将小玩具放入口中、老人吞咽功能减退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异物进入气道,造成窒息危险。当有人因异物卡喉而无法呼吸时,几分钟内就可能失去意识甚至死亡。此时,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是专门针对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技术,由美国胸外科医生亨利·海姆立克于1974年发明并推广,至今已拯救了全球无数生命。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救命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在危急时刻能够冷静应对,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步骤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通过外力干预解除气道梗阻的急救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腹部冲击使膈肌上抬,瞬间增加胸腔压力,形成类似咳嗽的气流将异物冲出。当患者出现无法说话、咳嗽或呼吸等完全梗阻症状时,往往伴随双手掐住脖子的典型动作,此时应立即施救。施救者需站在患者身后,前腿弓后腿蹬保持稳定,一手握拳置于脐部与胸骨下端之间的柔软部位,另一手包覆拳头,快速向内上方实施5次有力冲击,动作要像要把患者提起一般干脆利落。每次冲击都应是独立的,力度要足够但避免过猛,持续操作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意识丧失。对于孕妇或肥胖者,因腹部空间受限,需改为胸部冲击,将双手置于胸骨下半段施力,但冲击方向仍需保持向内上方。该方法通过精准的力学作用模拟剧烈咳嗽,能有效恢复气道通畅,是应对气道异物梗阻的首选急救措施。
二、特殊人群的海姆立克急救法调整应用
针对特殊人群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需进行针对性调整。对于1岁以下婴儿,应采用背部拍击与胸部按压交替法:将婴儿俯卧于前臂,头部略低,用手固定下颌,用掌根快速拍击肩胛骨5次;若无效则转为仰卧位,两指按压胸骨中部5次。1岁以上儿童操作与成人相似,但需降低力度,可跪姿施救以调整高度。老年人施救时需控制力度,避免骨折。孕妇或肥胖者应改为胸部冲击。独自窒息时可借助椅背等固定物实施自救。若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转为心肺复苏,注意在人工呼吸前检查口腔异物,避免盲目掏挖。胸外按压本身也具有排出异物的效果,应持续至专业人员到达。不同人群的操作调整都遵循相同的力学原理,只是根据体型和生理特点进行适当变化,既要保证施救效果,又要避免二次伤害。
三、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注意事项与预防策略
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准确判断气道完全梗阻的特征——患者无法发声、咳嗽或呼吸,若仍能咳嗽则应鼓励自主咳出。施救时要精准定位脐部与胸骨下端之间的位置,保持向内上方的正确施力方向,避免误伤胸骨或内脏。每次冲击后都需评估效果,观察患者呼吸是否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成功排出异物也应就医检查,因为可能存在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特别是对于饮酒者、佩戴假牙或骨质疏松的高风险人群更需谨慎。在预防方面,要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说笑,为儿童和老人准备小块食物,避免喂食坚果、硬糖等高危食品。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儿童将小物件放入口中。建议在餐厅和家庭醒目位置张贴急救流程图,并定期组织急救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施救。掌握这些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既能提高施救成功率,又能最大限度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
四、结语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项简单却极其重要的救命技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天需要用它来帮助他人甚至拯救自己。通过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不同人群的操作要领、注意相关禁忌和预防措施,我们能够大大降低气道异物梗阻导致的悲剧发生。急救知识如同保险,希望永远用不上,但必须随时准备着。花几分钟学习这项技术,可能换来的是他人几十年的生命延续。让我们共同传播这项救命知识,营造一个更安全、更有保障的生活环境,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挺身而出,用科学的方法守护生命。
(单位: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