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千红 庄丽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眩晕疾病。患者常在头部快速转动或改变体位时,突然感到短暂而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BPPV的成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帮助你科学面对“翻身就天旋地转”的困扰。
1.BPPV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耳石脱落理论
内耳前庭系统中,耳石是由碳酸钙组成的微小颗粒,附着在耳石膜上,主要分布于耳蜗旁的椭圆囊和球囊中。这些耳石在人体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感知头部的线性加速度和重力方向,帮助维持姿势稳定。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从耳石膜上脱落后,这些游离的颗粒便可能进入半规管,尤其是位于后半规管的可能性最大。脱落的耳石在半规管内游动时,异常刺激半规管内的感受器毛细胞,毛细胞将异常信号传递至大脑,产生旋转性眩晕的感觉。这种现象即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病理基础。
1.2半规管的异常刺激
半规管是内耳内负责感知头部旋转运动的结构,由三个互相垂直排列的环形管组成,管内充满内淋巴液。当头部发生旋转时,内淋巴液产生相应的流动,刺激半规管内的感受细胞,向大脑传递旋转运动信息。然而,当游离的耳石颗粒进入半规管后,这些颗粒会随着体位的改变而随内淋巴液运动,导致内淋巴液流动异常。这种异常的液体流动使得感受细胞受到错误的刺激,误导大脑产生头部旋转的假象,从而引发阵发性、短暂且强烈的旋转性眩晕。
1.3诱发因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往往与多种诱因相关。头部外伤是常见原因之一,外力冲击可能导致耳石脱落。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尤其是在睡眠时长时间侧卧或仰卧翻身时,也可能促使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此外,耳部感染如内耳炎症会损害耳石膜的稳定性,增加脱落风险。随着年龄增长,内耳结构出现退行性变化,耳石膜逐渐脆弱,脱落率明显上升,老年人群因此更易发病。部分患者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生,提示耳石脱落还可能与个体内耳微环境变化有关。
2.BPPV的诊断与治疗
2.1临床表现与体位试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短暂且反复出现的旋转性眩晕,通常持续数秒至一分钟。患者多在翻身、抬头或仰卧时诱发眩晕,伴随恶心、呕吐或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眼震,即眼球不自主的快速运动,是诊断BPPV的重要体征。医生常采用Dix-Hallpike试验,通过快速将患者从坐姿转为头低仰卧且旋转一定角度的位置,诱发眩晕和眼震。侧头转体试验则适用于侧半规管BPPV,两种试验均有助于定位病变半规管及确认诊断。
2.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BPPV管理中主要用于缓解急性期症状。常用的止晕药物包括苯海拉明和地西泮,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庭神经传导减轻眩晕感和恶心反应。抗胆碱药物和抗组胺药物亦被应用以缓解前庭症状。然而,药物不能消除游离的耳石颗粒,无法根治疾病,且长期使用可能带来嗜睡、头晕等副作用。因此,药物多作为短期对症支持,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使用更为合理。
2.3复位手法治疗
复位手法是BPPV的首选治疗方式,目的是通过特定的体位变化将脱落的耳石颗粒引导出半规管,恢复内耳前庭系统的正常功能。最常用的是Epley复位术,医生指导患者依次调整头部和身体姿势,利用重力作用将游离耳石移动至耳石囊。另有Semont复位法及Barbecue旋转法,针对不同半规管病变设计。复位手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眩晕症状明显缓解,且复发率相对较低。
结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虽然称为“良性”,但其反复出现的旋转性眩晕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了解其耳石脱落和半规管异常刺激的发病机制,有助于科学诊断和治疗。通过体位试验明确诊断,结合药物缓解症状与复位手法去除异常耳石,能有效缓解眩晕,提高生活质量。出现翻身即天旋地转的情况时,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非常关键,避免症状加重或误诊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单位: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省市:福建省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