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申小梅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衰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居家护理需注重抗凝防栓、心率监测、症状管理及生活方式干预,全方位管理房颤,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血栓预防
1.抗凝药物规范使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需固定时间服用,避免漏服或重复用药。若忘记服药,距下次计划服药时间>6小时可补服,否则跳过该次剂量。
2.出血风险动态评估
使用HAS-BLED评分定期评估高血压、肝肾异常、卒中史、出血史、INR波动、年龄>65岁、药物史、饮酒史等危险因素,评分≥3分者需加强随访。出现牙龈异常出血、黑便、血尿、皮肤瘀斑面积>5cm²时,立即停药并就医,同时按压局部止血。
3.特殊人群用药调整
老年人优先选择NOACs,剂量需根据肾功能调整。肾功能不全者需每3个月检测肌酐清除率,避免药物蓄积导致出血风险。
二、心率与节律监测
1.脉搏自测技巧
食指中指并拢,轻压桡动脉或颈动脉,计数1分钟脉搏次数。脉搏绝对不规则、强弱不等、速率>110次/分或<60次/分需警惕房颤发作或药物副作用。
2.智能设备辅助监测
单导联心电图仪:如KardiaMobile,房颤检测敏感度达98.5%,可实时传输数据至医生端。
智能手表:Apple Watch等设备的光电容积描记技术(PPG)对房颤筛查价值获FDA认证,但需注意运动伪差的干扰。
3.症状日记管理
每日记录心悸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连续记录4周可帮助识别房颤负荷变化,为药物调整提供依据。
三、症状管理
1.心悸发作应急处理
深吸气后屏气,用力做呼气动作10~15秒,可刺激迷走神经终止阵发性房颤。家中备有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发作时舌下含服需严格遵医嘱。
2.心力衰竭预防
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1.5~2L,使用带刻度的水杯记录。出现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称重,3天内体重增加>2kg提示可能液体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
3.认知功能保护
每周进行3次30分钟有氧运动,保持社交活动,每日进行15分钟认知训练。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HbA1c<7%,以降低房颤相关痴呆风险。
四、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优化方案
地中海饮食以橄榄油、鱼类、坚果、全谷物、蔬果为主,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23%。避免过量咖啡因、酒精及高盐加工食品。
2.运动康复指南
房颤控制良好者建议每周5天、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太极),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避免爆发性运动、低温环境运动及运动后即刻热水浴。
3.睡眠与情绪管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需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降低房颤复发率42%。通过正念减压疗法降低焦虑抑郁评分,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冥想练习可显著改善心率变异性。
五、紧急情况应对
1.卒中预警识别
BE-FAST原则:平衡障碍(Balance)、视力模糊(Eyes)、面部下垂(Face)、肢体无力(Arm)、言语不清(Speech)、及时拨打120(Time)。
溶栓窗口期:缺血性卒中发生后4.5小时内静脉溶栓(如阿替普酶)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2.心脏骤停急救
心肺复苏(CPR):非专业人员可实施单纯胸外按压(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持续至急救人员到达。
AED使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需按照语音提示操作,电极片避开植入式起搏器/除颤器区域。
六、结论
房颤的居家护理是涵盖抗凝管理、症状监测、生活方式优化及应急处置的系统工程。患者需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通过规范用药、智能监测、科学饮食运动及心理调适,将房颤相关并发症风险降低60%以上。未来,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居家护理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为房颤患者构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