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立强
在意外伤害中,烧伤是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创伤类型。烧伤主要分为化学烧伤和热力烧伤,虽然两者都会对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损伤,但由于致伤原因的差异,其急救处理方式存在明显不同。正确掌握两种烧伤的急救处理区别,对于降低伤害程度、促进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一、烧伤原因与损伤机制差异
热力烧伤主要由高温物质引起,如火焰、热水、热油、蒸汽等。高温直接作用于皮肤,使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质变性、细胞坏死,损伤深度和范围主要取决于温度高低、接触时间长短。而化学烧伤是由具有腐蚀性、毒性或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导致,常见的有强酸(如硫酸、盐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有机溶剂等。化学物质通过与皮肤组织发生化学反应,持续破坏细胞结构,不仅会造成局部损伤,还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发全身中毒反应,其损伤往往比热力烧伤更为复杂和严重。
二、急救处理流程的核心区别
(一)脱离致伤源
在热力烧伤急救中,首要任务是迅速脱离高温环境。例如,火焰烧伤时应立即脱去着火衣物,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热水、热油烫伤则要尽快移除浸湿的衣物,避免热源持续作用。而化学烧伤的急救,关键在于快速去除接触皮肤的化学物质。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处,迅速脱去被化学物质污染的衣物,同时要注意避免在脱衣过程中使化学物质扩散到其他部位。对于一些遇水会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物质,如金属钠,不能直接用水冲洗,需先用干布等清除大部分化学物质后再进行后续处理。
(二)冲洗处理
热力烧伤后,应尽快用大量流动的冷水冲洗烧伤部位,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冷水冲洗可降低烧伤部位温度,减轻余热对深部组织的继续损伤,还能缓解疼痛。水温以15℃~20℃为宜,不宜过冷,以免造成冻伤。化学烧伤的冲洗处理更为关键且复杂。多数化学烧伤需要用大量流动清水持续冲洗,时间通常在30分钟以上,甚至更长。冲洗目的是稀释、去除残留化学物质,终止化学反应。对于某些特殊化学物质,如氢氟酸烧伤,单纯清水冲洗后还需用葡萄糖酸钙溶液进行局部处理,以中和氢氟酸,减轻其对骨骼和软组织的损伤;生石灰烧伤应先去除生石灰颗粒,再用水冲洗,防止生石灰遇水产热加重烧伤。
(三)后续处理差异
热力烧伤在冲洗后,可使用干净纱布、毛巾等覆盖烧伤创面,避免创面污染和感染,然后尽快送往医院。尽量不要在创面上涂抹牙膏、酱油、紫药水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可能影响医生对烧伤程度的判断,还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化学烧伤在充分冲洗后,若明确化学物质种类,可根据其性质进行适当中和处理。例如,酸性烧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冲洗;碱性烧伤可用弱酸性溶液(如1%~2%醋酸)冲洗。但中和处理应在大量清水冲洗之后进行,且中和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中和反应产热造成二次损伤。处理后同样要用清水再次冲洗,并妥善保护创面,迅速送医。
三、全身状况关注重点不同
热力烧伤患者在急救处理时,除关注烧伤创面外,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吸入性损伤,尤其是火焰烧伤伴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的患者,需警惕呼吸道烧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化学烧伤患者除了关注烧伤创面,更要警惕化学物质吸收引起的全身中毒反应。例如,黄磷烧伤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苯胺烧伤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导致组织缺氧。因此,化学烧伤急救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尽快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化学烧伤和热力烧伤虽然都属于烧伤范畴,但由于致伤原因和损伤机制不同,在急救处理上存在诸多差异。掌握这些区别,在遇到烧伤意外时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和损伤程度,还能为后续专业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概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