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瘢痕疙瘩:为什么受伤后疤痕会“疯狂生长”?
2024-12-09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6000

撰文/蔡景宁

瘢痕疙瘩,医学上称为“蟹足肿”或“瘢痕瘤”,是一种皮肤受损后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形成的良性肿瘤样增生。它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伴随瘙痒、疼痛甚至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负担。为何看似普通的伤口会演变成“疯狂生长”的瘢痕疙瘩?本文将从病理生理机制、诱因分析、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四方面,揭开这一医学现象的神秘面纱。

一、病理生理机制:细胞与分子的失控狂欢

1.成纤维细胞的“叛变”

角色错位:正常伤口愈合中,成纤维细胞负责合成胶原蛋白修复创面,任务完成后应“功成身退”。但在瘢痕疙瘩中,这些细胞像“永动机”般持续增殖,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形成高出皮面的硬结。

信号紊乱: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信号分子过度激活,促使成纤维细胞长期处于增殖状态。

2.相关因子的“煽风点火”

TGF-β的催化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主要“帮凶”,它像催化剂一样刺激成纤维细胞疯狂生产胶原蛋白,同时抑制降解胶原蛋白的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导致胶原堆积失控。

炎症因子的推波助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长期存在,维持慢性炎症微环境,进一步刺激瘢痕增生。

3.免疫系统的“沉默共谋”

免疫豁免区形成:瘢痕疙瘩组织中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减少,无法清除异常细胞,形成“免疫豁免”微环境,助长瘢痕生长。

自身免疫反应缺失:正常伤口愈合中,免疫系统会调控修复过程,但在瘢痕疙瘩中,这一调控机制失效。

4.基因的“先天剧本”

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如SMAD3、TGFBR1)可能让部分人天生易感,家族史阳性者风险高8~10倍。

表观遗传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改变也可能参与瘢痕疙瘩的发生。

二、诱因分析:伤口变成培养皿

1.皮肤张力的“推手”作用

解剖部位影响:胸前、肩部、耳垂等张力高的部位更易发,因持续牵拉刺激成纤维细胞,形成“机械应力-瘢痕增生”恶性循环。

手术切口设计:不合理的切口方向(如与皮肤张力线垂直)会增加瘢痕疙瘩风险。

2.感染与异物的“火上浇油”

感染刺激:伤口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引发持续炎症,激活瘢痕生长信号通路。

异物残留:线头、灰尘等异物残留可形成“慢性刺激源”,导致瘢痕持续增生。

3.激素的“幕后黑手”

性激素波动:青春期、孕期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剧瘢痕生长,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3倍。

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环境,伤口愈合延迟,瘢痕疙瘩风险增加。

4.其他因素

种族与肤色:深肤色人群(如非洲裔、拉丁裔)瘢痕疙瘩发病率更高,可能与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有关。

年龄因素:青少年和年轻人因代谢旺盛,瘢痕增生更明显。

三、临床特征:疯狂生长的四重奏

1.超越伤口的“侵略性”生长

形态特征:瘢痕不仅覆盖原伤口,还会像“蟹爪”般侵犯周围正常皮肤,边界不清,质地坚硬。

生长模式:可呈持续性生长,甚至数年不消退,部分患者瘢痕体积可增大数倍。

2.痛痒交织的“折磨”

症状表现:70%患者伴瘙痒或疼痛,因瘢痕内神经末梢受压或炎症刺激所致。

生活质量影响:剧烈瘙痒可影响睡眠,疼痛限制关节活动,导致心理问题。

3.复发的“魔咒”

治疗挑战: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超50%,需联合药物、放疗等综合治疗。

复发机制:残留的成纤维细胞和微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瘢痕“死灰复燃”。

4.特殊类型的“变种”

痤疮瘢痕疙瘩:严重痘痘后形成,好发于下颌、胸背,呈结节或斑块状。

烧伤瘢痕疙瘩: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可能挛缩畸形,影响呼吸、进食等功能。

四、治疗与预防:打破疯狂循环

瘢痕疙瘩治疗需综合手段:早期护理伤口并用药预防;激素注射或联合抗肿瘤药物缩小瘢痕;激光、冷冻改善外观;手术精细切除降低复发,大面积需皮肤移植。预防需避免高危行为,家族史者建议遗传咨询。

五、结论

瘢痕疙瘩是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生长因子失衡、免疫失能及遗传易感共同作用的结果,皮肤张力、感染、激素波动可诱发或加重其生长。临床表现为侵袭性增生、痛痒及高复发率,需综合药物、物理、手术治疗,早期干预和科学护理是预防关键。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武邑骨科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新一代国产通用CPU发布!性能接近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将迎首批新生,有哪些培养特色?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