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颖
溺水是一种突发性强、危险性高的意外事件,常发生在游泳、戏水或不慎落水时。由于呼吸受阻,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和急救措施至关重要。从预防意识的建立到现场救援与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救治效果。普及溺水急救知识,有助于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1. 认识溺水与预防措施
1.1 了解溺水高发场景
溺水事故常见于游泳、戏水、打捞物品或意外跌入水中等情况。特别是在没有救生员值守的河流、湖泊、水库或海边,因水流复杂、缺乏监管,发生溺水的概率显著增加。暴雨后积水区域、工地坑洼、家中浴缸等也存在潜在风险,尤其对儿童构成威胁。
1.2 做好防护准备
下水前应检查自身身体状况,避免过度疲劳、饮酒或患有心脏病等情况下涉水。空腹容易导致体力不支,饱食则可能引发胃肠不适,都应避免。在开放水域活动时,应穿戴合格的救生衣,尽量选择设有安全警示标识和配备专业救生人员的场所进行水上活动。
1.3 教育儿童安全意识
家长和学校应从小对孩子进行防溺水教育,让他们明白水边玩耍的危险性。可以通过讲解真实案例、观看安全教育视频等方式增强孩子的警觉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看护,避免其独自靠近池塘、河边、喷泉等区域,防止意外发生。
2. 判断与救援的基本步骤
2.1 快速识别溺水迹象
溺水者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行为和身体反应,例如双臂无意识地向下划水,试图借助水面浮力保持头部露出;身体呈垂直状态漂浮,没有明显的蹬腿动作;头部位置较低,嘴巴时而没入水中,难以开口呼救。由于呛水刺激,部分人会剧烈咳嗽,甚至因喉部痉挛导致无法呼吸,出现“干性溺水”现象。此时患者可能眼神空洞、表情呆滞,对外界呼唤无反应,或面部朝下漂浮在水中,看似在游动却无法向前移动。
2.2 安全施救原则
发现有人溺水时,应优先使用岸边的救生圈、长杆、绳索等工具进行施救,避免直接跳水救援。非专业人员若不具备水中救援能力,贸然下水可能导致自身遇险。如果必须下水,应从溺水者背后接近,并利用衣物或手臂控制其身体,防止被其慌乱抓住造成危险。
2.3 脱离水中环境
将溺水者拖至岸边过程中,应保持其头部露出水面,避免呛水加重。接近岸边时,注意减速稳住身体,防止撞击硬物。将其拉出水面时,尽量托住腋下或胸部,同时留意是否有颈部受伤可能,必要时固定头颈部,减少移动,以免造成脊椎损伤。
3. 实施现场急救的关键操作
3.1 清理呼吸道
将溺水者救上岸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呕吐物等异物。可用手指包裹纱布或手帕轻轻清理口腔,再打开气道,使其头部后仰、下颌抬起。若仍有大量水液阻塞气道,可将溺水者身体侧卧,轻拍背部促使液体排出,确保呼吸通道畅通。
3.2 进行心肺复苏(CPR)
确认溺水者无正常呼吸或心跳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先进行30次有力而稳定的胸外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随后打开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约1秒,观察胸部起伏。持续循环操作,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3.3 持续监测与送医
在实施急救的同时,安排专人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具体情况。持续监测溺水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变化,如恢复自主呼吸,应将其置于稳定侧卧位以防窒息。即使表面恢复正常,仍需等待专业医疗评估,因部分溺水者可能出现继发性呼吸困难或肺部并发症,必须尽快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结语
溺水发生往往突发且短暂,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从预防意识的培养,到识别溺水迹象、实施科学救援与心肺复苏,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尤其在救援过程中,确保自身安全、合理使用工具、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溺水者看似恢复,也应尽快送医检查,以防潜在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普及和实践这些急救技能,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更能在危急时刻为他人争取宝贵的生存机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