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陆虹合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致命的危险。每年,全球数以十万计的人死于溺水,尤其以儿童、青少年为主。事实上,大多数的溺水悲剧本可以避免。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急救措施往往能决定一个人能否活下来。
溺水是怎么发生的
溺水是指人在水中因呼吸道被液体阻塞,导致缺氧、窒息,最终危及生命。很多人以为溺水一定是剧烈扑腾、呼喊求救,其实真实的溺水往往无声无息。人在水中吸入水后,会本能地屏气,几秒钟后便因缺氧而失去意识,整个过程短则30秒,长不超过2分钟。
儿童和不会游泳的人风险更高,但即使成年人,也可能因抽筋、滑倒、酒后、突发疾病等原因在水中失去反应,迅速溺水。溺水不仅会发生在江河湖海,也可能出现在游泳池、浴缸、水塘、甚至家里的水桶中。
如何判断一个人正在溺水
识别溺水的第一步,是打破对“电影式挣扎”的想象。真实的溺水过程非常安静,几乎不会喊叫。以下是典型的溺水表现:头部低于水面,嘴巴反复上浮想呼吸;眼神呆滞、惊恐或无法聚焦;手臂在水下划动却无法有效游动;像“站着”一样垂直漂浮在水中;没有大声呼救,也无法向周围人示意。
如果你在水边看到一个人看起来“不太对劲”,不要犹豫,立即上前确认他是否需要帮助。等到他“明显挣扎”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溺水者获救后,还有救吗
溺水并不等于死亡,只要呼吸和心跳没有停止超过5分钟,经过及时有效的急救,许多溺水者仍可完全康复。但时间就是生命,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哪怕只是耽误了几次心肺复苏的按压,都可能影响结局。即便溺水者已经失去意识,也不要轻易放弃急救。医学上有不少“逆转奇迹”的案例,溺水者在长时间心跳停止后,依然通过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被救回来。
现场急救:怎么做才正确
确保安全,呼叫支援:不要盲目下水施救,救人者若无专业训练,可能一同遇险。优先抛绳、抛救生圈或使用竹竿等工具施救。只有在具备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下水。施救的同时迅速拨打120,让专业救护人员赶来。
将溺水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将溺水者从水中拉出后,迅速平躺放置在岸边。若溺水者有意识但咳嗽不止,可将其侧躺,以利排水并避免误吸。不要浪费时间拍背“倒水”,更不要把人倒吊起来,完全没有医学依据。
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肩膀、高声呼唤,判断溺水者是否有意识。如果无反应,则立即观察其是否有呼吸(5~10秒内看胸部有无起伏)。若无呼吸或呼吸微弱,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实施CPR:两手交叉,掌根放于胸骨中央,用力垂直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若会操作),每按压30次后给予2次口对口吹气,吹气前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一直坚持到专业人员到场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防治低温和并发症:溺水者即使被救醒,也常伴有体温过低。要用干净衣物保暖,避免再次失温。若有呕吐,要注意侧身防止窒息。还需警惕迟发性肺水肿,有些人几小时后才出现呼吸困难、咳泡沫痰等,需要紧急就医。
特别提醒:儿童溺水防不胜防
儿童溺水往往发生在大人“就在旁边”的时候。几秒钟的疏忽,就可能酿成悲剧。预防儿童溺水,无论是在泳池还是浴缸,儿童入水时大人必须在一米范围内全程陪护;有水的地方应设置围栏、盖子、水池警示牌等;教育孩子识水性,从小进行防溺水教育,让孩子知道危险,懂得自救与求救;“游泳圈”等充气玩具并不能真正防溺水,不可替代监管。
溺水后的康复与观察
成功抢救后的溺水者,仍需送医进一步观察。溺水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脑水肿、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即使表面清醒,也可能出现“迟发性溺水”,症状延迟数小时出现,因此应至少留院观察24小时以上。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缺氧后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或运动功能受损,需接受专业康复训练。若急救及时,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溺水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救治的意外。在它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目击者、是溺水者的家人、是现场第一响应者。学会识别溺水,掌握基本急救技巧,关键时刻也许就能拯救一条生命。别等到悲剧发生,才想起去学习如何应对。你掌握的那一口气,可能就是别人最后的一线希望。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