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红莲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长期留置尿管的情况并不少见。它为排尿困难、尿失禁、需要精确监测尿量等患者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埋下了尿路感染的隐患。尿路感染是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加重患者身体的不适,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影响康复进程。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对这类患者至关重要。
规范操作,严守无菌关卡
无菌操作是预防尿路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贯穿于尿管留置与日常维护的始终。医护人员在进行尿管留置操作前,必须严格遵循七步洗手法,将双手彻底洗净,去除手上可能携带的细菌。同时,仔细检查所需物品,包括尿管、引流袋、消毒用品等,确保包装完好无损、在有效期内。
插尿管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对尿道黏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为受损的黏膜就像敞开的大门,会让细菌更容易侵入。消毒尿道口及周围皮肤时,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按照由内向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一般以尿道口为中心,直径15~20厘米,确保消毒彻底。
在日常护理中,如更换引流袋、进行膀胱冲洗等操作,同样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操作前再次洗手、戴无菌手套,对连接部位进行仔细消毒,防止细菌通过这些环节进入泌尿系统。
悉心维护,保障尿管通畅
尿管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尿液能否顺利排出,一旦尿液淤积,就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患者和家属要注意避免尿管受压、扭曲或折叠。比如,在患者翻身、活动时,要留意尿管的位置,防止其被衣物、被褥等物品压迫。可以将尿管妥善固定在床边或患者大腿内侧,使用专用的尿管固定装置,既保证尿管活动自如,又避免牵拉过度。
鼓励患者多饮水,这是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方法。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左右,能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膀胱和尿管的作用,将细菌及时冲出体外。不过,如果患者存在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那就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调整饮水量。
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也很关键。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如果发现尿液变得浑浊、有沉淀物、絮状物,或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很可能是尿路感染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精细护理,呵护尿道口卫生
尿道口是细菌进入泌尿系统的主要通道,做好尿道口护理能有效减少细菌定植。患者或家属可以每天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尿道口及周围皮肤2次。清洗时,动作要轻柔,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蘸取液体,从尿道口向外轻轻擦拭,避免来回擦拭造成污染。
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口距离肛门较近,更容易受到细菌污染,清洗时要格外注意顺序,从前向后擦拭,防止肛门周围的细菌进入尿道口。清洗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局部干燥。如果发现尿道口有红肿、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处理。
妥善安置,防止尿液反流
尿液反流会将膀胱内的细菌带入上尿路,引发更严重的感染。因此,要确保尿管和引流袋的位置摆放正确。尿管应妥善固定,避免高于膀胱水平,引流袋则要低于膀胱位置,一般放置在床沿以下,利用重力作用保证尿液顺利引流。
在搬运患者或进行相关检查时,要提前夹闭尿管,防止尿液倒流。操作完成后,及时打开尿管,观察尿液引流是否通畅。同时,要注意引流袋的更换频率,通常每周更换1~2次,如果引流袋内有较多沉淀物或出现破损,应及时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合理评估,适时更换尿管
长期留置的尿管会对尿道黏膜产生刺激,增加感染风险,所以需要定期更换。根据尿管的材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一般硅胶尿管可留置1个月左右,乳胶尿管留置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1~2周。更换尿管时,要再次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尿液检查结果、症状表现等,综合评估是否需要提前更换尿管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
长期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从严格规范的操作到细致入微的日常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健康。只有做好全方位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让患者少受病痛折磨,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兴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