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利娜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下肢。术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等因素,成为患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术后病人由于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使用止血药物等因素,容易出现这些情况。因此,术后病人需要特别注意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二、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措施。
1.基本预防
基本预防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适度运动与锻炼: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踝泵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滞。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可以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足趾活动、膝关节屈伸等。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术后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水分平衡: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正常稀释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术后患者应适当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大于2000毫升,同时避免过度饮酒和脱水。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是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术后患者应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保持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以免加重血液浓缩。
2. 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主要是通过外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具体措施包括:
穿戴弹力袜:医用梯度压力袜通过提供外部压力,帮助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术后患者可以穿戴弹力袜,特别是长时间卧床或活动受限的患者。
使用足底静脉泵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这些装置通过反复加压并放松,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可以使用这些装置进行物理治疗。
抬高患肢:术后患者可以将患肢抬高15~30度,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
3. 药物预防
对于高危患者,如高龄、有深静脉血栓病史、长期卧床等患者,药物预防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
抗凝药物:术后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地使用抗凝药物,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钠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药物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在使用抗凝药物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如果血栓形成风险高、出血风险低,可以采用物理预防加药物预防的方案。如果合并凝血异常有高危出血风险,则主张以物理预防为主,避免药物预防。
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与监测
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主要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和皮肤颜色改变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和监测,如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筛查手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深静脉血栓风险。
四、总结
深静脉血栓是术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通过采取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术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和物理治疗,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同时,定期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和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术后患者更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