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蒋梅梅
在神经外科的病房里,每一位患者都经历着生命的考验,而颅内压(ICP)的变化,往往是决定病情走向的关键因素。神经外科护士,作为这些无声守护者的一员,通过专业的护理技能和精密的监测设备,时刻关注着患者颅内压的微妙变化,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颅内压:大脑的隐形压力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是维持大脑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参数。正常成人颅内压范围为 5~15 mmHg,儿童略低,为3~7 mmHg。这一压力由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共同产生,与颅腔容积相适应,维持着颅内的动态平衡。
然而,当颅内发生病变,如脑出血、脑水肿、颅内肿瘤等,颅内压会随之升高。颅内压增高不仅会导致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脑疝,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于保护大脑免受进一步损害至关重要。
颅内压监测: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颅内压监测仪,护士可以实时动态地了解颅内压力的变化,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参考。
监测方法
颅内压监测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是有创监测,其中脑室内压监测因其数据精确可靠,且能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压,被视为“金标准”。在具体操作时,护士需协助医生进行脑室穿刺引流,通过影像引导将细针插入脑室,同时安置导管或微型压力感受器探头于颅腔内,与颅内压监护仪连接。监护仪将颅内压变化动态转变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连续记录压力曲线,为医生提供实时、准确的颅内压数据。
监测过程中的护理要点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关键环节,为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遵循一系列操作规范。首先,要确保监测装置的正常运行,正确连接各部件,并在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以消除机械性误差。
在监护前,需调整记录仪与传感器的零点,确保传感器与耳屏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用水平仪及激光装置进行精确校准。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零点的位置恒定,患者体位改变后应及时重新标定。
监测期间,要妥善固定管道,防止阻塞、扭曲、打折及传感器脱出,保持接头的连接紧密和管道通畅。准确监测及动态观察颅内压数值的变化,是评估降颅压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正常的颅内压波形平直、低波幅、稳定,而高颅内压时可能出现A波和B波,其中A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能与颅内再出血有关。
此外,护士还需密切观察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和感染,了解患者凝血功能,保持伤口及导管的密闭无菌状态。监测装置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以降低感染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护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
评估病情
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实时动态了解颅内压力的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风险。虽然CT可以直观看到颅内异常的变化,但CT检查并非实时动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颅内压监测则能够实时反映颅内压力的变化,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病情评估依据。
指导治疗
颅内压监测结果可以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医生可以灵活、机动地掌握脱水剂的应用时间,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例如,当颅内压持续升高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增加脱水剂的剂量或采取手术干预等措施。
预判预后
颅内压的变化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通过颅内压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趋势,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同时,颅内压监测也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结语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外科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像一位无声的守护者,时刻关注着患者颅内压的微妙变化。通过专业的护理技能和精密的监测设备,神经外科护士为患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病情评估和治疗参考。在未来的医疗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颅内压监测将在保护大脑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科技之光照亮更多患者的生命之路。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