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英杰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本文将深度剖析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护理策略,为医护人员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一、病情监测:严密观察,及时预警
1. 心电监护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以实时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密切观察心电图的ST段、T波等变化,以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程度和进展。
2.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血压下降,若血压持续降低,可能提示休克的发生。
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尿量等,以评估心功能状态和全身灌注情况。
3. 心肌标志物监测
定期检测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二、疼痛管理:缓解疼痛,减轻焦虑
1. 药物镇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剧烈的胸痛,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以缓解疼痛。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
2. 非药物镇痛
采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如心理疏导、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疼痛阈值。
三、氧气吸入:改善缺氧,保护心肌
1. 氧气吸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心肌缺氧,需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对于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者,可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2. 氧饱和度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
四、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观察反应
1. 抗血小板治疗
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胃肠道不适等。
2. 抗凝治疗
对于有抗凝指征的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 溶栓治疗
对于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密切观察溶栓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五、生活护理:全面细致,促进康复
1. 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病情稳定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被动活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2.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过饱。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对于合并糖尿病者,需控制血糖水平。
3. 排便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灌肠。
六、心理护理:关爱心灵,增强信心
1. 情绪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诉求,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
采用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家属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向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家属的配合度。
七、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重症护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的技能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通过严密观察病情、有效管理疼痛、改善缺氧状态、遵医嘱用药、全面细致的生活护理以及关爱心灵的心理护理等策略,我们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因为细节决定着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