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五一”,北京动物园“上新”了!新增展示动物8种21只,目前已经全部展出。游客朋友可在这个“五一”假期来到北京动物园寻找它们的足迹,开启一场奇妙的自然之旅。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卢雁平介绍说,此次新增展示物种共8种21只,包括眼镜王蛇、绿孔雀、山魈、绿狒狒等多种珍贵物种。为了让新展出的动物更加适应动物园的生活,工作人员也是为它们做了充足准备,包括饲料的适口调整、生活环境的丰容措施提升等,让它们能够在北京动物园生活得舒适健康。这些“上新”的珍贵物种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绿孔雀: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
我国各动物园里其实有很多孔雀,但多数是蓝孔雀。蓝孔雀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国,是印度的国鸟,至今已成功被引种至世界各地进行人工饲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蓝孔雀为无危(LC)等级(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6)。
而此次在北京动物园两栖爬行馆西北侧兽舍展出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孔雀可谓珍贵十足。绿孔雀主要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尼、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20世纪以来,由于人为干扰,绿孔雀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其分布范围也大幅度缩减,随之而来的是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目前,绿孔雀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在1万到2万只之间,原分布区印度东北部、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半岛的绿孔雀可能已经灭绝。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绿孔雀由2008年的全球性易危(VU)等级提升为全球性濒危(EN)等级(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6)。
绿孔雀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是我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且数量稀少,目前不足500只,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也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等空旷的开阔地带活动。
北京动物园此次引入的绿孔雀不仅具有展示功能,同时还是异地保护的典型案例。为了能够让绿孔雀生活得更加舒适,技术人员为其设计了高低不一的栖架,让它们能够尽情展示高傲的美。
眼镜王蛇:蛇类中的顶级捕食者
眼镜王蛇堪称蛇中之王,北京动物园此次新引入的眼镜王蛇已入住两栖爬行动物馆二层展缸内。
据了解,眼镜王蛇是中国蛇类里最大的毒蛇,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温暖地方,包括四川的攀枝花、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甚至西藏墨脱等地。它也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毒蛇之一,全身长度可以超过5米,相当于差不多三个成年人的长度。
眼镜王蛇的排毒量非常大,捕食的时候,平均一次排出的毒液做成干毒可以达到100毫克,是银环蛇的二十多倍。眼镜王蛇在发威的时候,会扬起脖子,脖子会像眼镜蛇一样扁。但是它们和眼镜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扁脖子的地方没有复杂的“眼镜”斑纹,只有几条白色的横纹。头顶除了两枚顶鳞之外,后方还有一对大鳞片,叫做枕鳞。
眼镜王蛇的毒液是一类混合毒素,有神经毒素和血循环毒素,以神经毒素为主。神经毒素大部分是多肽,作用是抑制神经和肌肉的传导性。被咬者表现为肌肉麻痹,并出现呼吸衰竭和惊厥,严重了会出现呼吸的肌肉麻痹,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因为呼吸停止而死亡。而血循环毒素能毒害心血管系统,让被咬的人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后不容易止血,最终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眼镜王蛇的食谱上并不包括人类,也不会主动攻击人。它们主要吃别的蛇或者蜥蜴。它们一旦捕到猎物,往往直接用嘴把猎物的头移过来,从头开始吞食。眼镜王蛇的毒液除了杀死猎物之外,也会逐渐将猎物消化。
可以说,眼镜王蛇是蛇类中的顶级捕食者,是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物种。
▲眼镜王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据了解,因其饲养难度较大,北京动物园的饲养队专门为眼镜王蛇配备了饲养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玻璃展缸里的环境模拟了大自然的生态景观,多种垫层不仅让动物生活得舒适,还能够让展厅里的绿植生活得更好。靠植物提供的氧气及湿度达到了动物所需,让眼镜王蛇的生存环境更加靠近大自然。
山魈: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动物
山魈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山里的一种精怪。传说它可以模仿人类的笑声骗人,甚至流传有吃小孩的传说。《山海经·海内经卷》曾有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南方有一种名字叫“赣”的巨人,长着张人脸,手臂非常长,身上有黑色的长毛,只有一只脚,脚踝是反着长的。它还有模仿能力,看到有人笑它就会学着笑,嘴巴大到把它的脸都遮住了。它十分怕人,看到人来就跑了。
但实际上,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动物,体型健壮,头大而长,鼻骨两侧各有1块骨突起,表面呈淡蓝色,因山魈面部似鬼魅状,古人称其为“山中之鬼”。山魈为群居动物,经常嬉戏于丛林及岩石间,喜欢栖息于稠密的热带多岩石地带,主要生活在非洲的喀麦隆萨纳河南部、 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 加蓬和刚果。
▲山魈。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热带地区丰富的物种为山魈提供了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山魈不仅吃叶子、水果等植物,而且吃蜘蛛、蜗牛等无脊椎动物,甚至还吃鸟类、乌龟、老鼠等小型脊椎动物。如果有机会,山魈还会食用更大型的脊椎动物。
山魈非常好斗,领头的山魈牙齿长而尖锐,爪子也锋利,臂力是正常成年人的3倍,发起怒来连豹子都要敬畏三分。有时山魈为了觅食,会成群结队跑到人类耕作区觅食,给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冲击。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山魈的栖息地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遭到人类的捕杀,造成数量锐减。2016年11月22日,山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VU)。山魈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并被列为非洲公约的B类物种。
绿狒狒:非洲丛林的绿衣战士
与山魈一同在北京动物园臂猿馆全新亮相的绿狒狒亦称橄榄狒狒或东非狒狒,属于灵长目、猴科。它们在热带稀树草原、草地、开阔的林地、石砾山地等区域都能生存,是一种常见的非洲灵长动物,在撒哈拉沙漠周边的南部非洲国家都有分布。
▲绿狒狒。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绿狒狒体型较大,成年的雄性绿狒狒可以长到1.5米长,25千克重,雌性绿狒狒个体比雄性小,大约1.1米长,14千克重。绿狒狒的头长得和其他猴子有很大的差别,一双小眼睛深陷在高高的眉骨下,一张长长的像狗一般的吻部,使它们的脸看起来和埃及神话中的阿努比斯神有些相像,因此又被称为努比斯狒狒。
虽然被叫做绿狒狒,其实它们并不是绿色的,它们毛发的整体颜色由黄色、棕色至黑色交替形成了暗灰的橄榄色。绿狒狒的食性很杂,从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根茎、树皮、树的汁液,到蝎子、爬行动物、鸟卵、鸟类、野兔和小羚羊等都在它们的食谱里。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中国绿色时报、科普中国、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