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蒙振刚
“妈妈,我肚子疼。”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肚子疼,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从简单的消化不良,到较为严重的胃肠炎,消化系统问题频繁出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让许多家长既紧张又困惑。肠胃是身体的重要“消化工厂”,但儿童的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饮食、细菌、病毒、情绪等多种因素干扰,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一些问题看似普通,但如果忽视早期信号,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胃肠疾病,影响孩子健康。
孩子为什么总说“肚子疼”?
饮食不当:很多孩子进食速度快、不细嚼慢咽,或吃了过多油腻、辛辣、生冷食物,这些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短暂的不适。此外,有些孩子习惯性挑食、进餐不规律,也容易导致消化负担加重。
消化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特别是在换季时节或集体生活场所中,这种感染极为常见。感染后孩子通常会出现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
便秘:有些孩子饮水少、蔬菜摄入不足,或因害羞、忍便等行为导致排便不规律,粪便堆积在肠道中形成膨胀压迫,也会造成腹部疼痛。
其他:一些孩子的“肚子疼”其实并非真正的生理性疼痛,而是情绪因素的表现,例如在面对考试、离开父母或入园适应期时,他们可能以腹痛为借口来逃避压力或表达焦虑。
胃肠炎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
胃肠炎指的是胃和小肠或大肠的炎症,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儿童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也有可能因为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导致症状加重。
感染源往往来自不洁饮食、被污染的玩具、共用毛巾等。孩子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中,胃酸杀菌能力较弱,加上活泼好动、频繁将手放入口中等,使他们更容易成为病毒的“目标”。
胃肠炎的主要表现通常较为明显:突发性的呕吐、频繁水样腹泻、食欲下降、低热或高热、精神状态不佳等。多数情况下,这些症状会在3到5天内自行缓解。但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尤其是婴幼儿群体,其体液储备少,脱水进展可能非常迅速,需格外警惕。
面对胃肠炎,家庭护理该怎么做?
补液:腹泻和呕吐会导致体液大量丢失,应及时给予口服补液盐,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补液方式。如果孩子一时无法大量饮用,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每隔10分钟喂几口,一旦呕吐缓解,可以逐渐增加液体摄入。
合理安排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不过早进食”的原则。在急性期不宜强迫进食,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恢复白粥、米汤、蒸苹果等食物,避免乳制品、油腻食物和甜饮料。
注意卫生与隔离:家庭内应严格执行洗手、餐具分开、毛巾分用等措施,以防家庭成员之间交叉感染。患者排泄物应妥善处理,厕所和洗手间每天消毒。
观察病情变化:若孩子高热持续超过两天、频繁呕吐、腹泻带血、明显脱水(如尿量减少、口唇干裂、眼窝凹陷)、精神萎靡不振等,应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
预防胃肠问题,日常生活中要做什么?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应避免孩子摄入过多的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日常应鼓励摄入足够的蔬果、粗粮和水分,培养规律进餐、不挑食、不暴饮暴食的习惯。
加强手卫生:洗手是防病的第一道防线。应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宠物后等关键时点督促孩子用流动水和肥皂认真洗手。家长也应以身作则。
疫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目前能够有效预防婴幼儿严重腹泻的重要手段之一,建议按照国家免疫计划及时接种。
健康的生活方式:应鼓励孩子每天保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情绪稳定、减少压力,也是保护肠胃的重要一环。
孩子肚子疼虽然常见,但并不能掉以轻心。很多时候,一次看似普通的腹痛,背后可能隐藏着感染或其他器质性问题。家长要学会辨别不同情况,掌握科学的处理方式,在必要时果断就医。同时,更要注重日常生活中对饮食、卫生和生活规律的引导与培养。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个人卫生、规范的疫苗接种与科学的家庭护理,大多数胃肠道问题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孩子健康的肠胃,不仅意味着更少的病痛,也意味着更充足的营养吸收和更强的免疫基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百色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