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茹
在神经外科领域,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复杂且棘手的疾病。它指的是脑动脉和静脉之间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网,导致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形成异常的血管团。这种畸形不仅影响脑部的正常血液循环,还极易引发颅内出血、癫痫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正逐渐成为解决脑动静脉畸形难题的重要手段。
一、脑动静脉畸形的危害与挑战
脑动静脉畸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易引发颅内出血和癫痫等并发症。由于畸形血管壁薄弱,承受的压力较大,一旦破裂出血,往往病情凶险,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此外,畸形血管团还会“盗取”正常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治疗脑动静脉畸形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形态各异,治疗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传统治疗方法如开颅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介入栓塞术的原理与优势
介入栓塞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畸形血管内,使其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微创手术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栓塞材料阻断异常血流,减少出血风险,并促使畸形血管团逐渐萎缩、消失。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介入栓塞术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无须开颅,大幅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次,介入栓塞术具有高度的精准性和选择性,能够准确地将栓塞材料送达目标血管,避免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损伤。此外,介入栓塞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三、介入栓塞术的操作过程
介入栓塞术的操作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术前评估与准备: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MRI、脑血管造影等)以明确畸形血管团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麻醉与穿刺: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医生会在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处进行穿刺,并插入导管鞘。随后,通过导管鞘引入导管和导丝,沿着血管路径缓慢推进至畸形血管团附近。
超选择与造影:当导管到达目标位置后,医生会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对畸形血管团进行超选择性造影。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畸形血管团的结构和血流情况,为后续栓塞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栓塞治疗:根据造影结果,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通过导管送入畸形血管内。在X线透视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引导下,医生会逐渐释放栓塞材料,直至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
术后观察与护理:手术后,患者会被送入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医生会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以及造影剂排泄情况。同时,还会给予患者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以促进康复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介入栓塞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介入栓塞术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它能够迅速阻断异常血流,减少出血风险,从而有效预防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随着畸形血管团的逐渐萎缩和消失,患者的癫痫症状也会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介入栓塞术还可以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介入栓塞术并非适用于所有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对于某些复杂或巨大的畸形血管团,可能需要多次栓塞治疗或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开颅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等)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五、结语
介入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为解决脑动静脉畸形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通过精准地将栓塞材料送入畸形血管内,使其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虽然介入栓塞术并非万能,但对于大多数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来说,它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选择。
(作者单位:河北省辛集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