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欧成强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哮喘的识别、治疗和管理正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哮喘患者往往症状不典型、病情更复杂、合并基础病多、耐药性高、治疗依从性差。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西药在部分老年人中易引起骨质疏松、血糖异常、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因此,寻找更个体化、更温和的治疗手段,成为临床探索的新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凭借“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等理念,逐渐被纳入老年哮喘的综合管理体系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怎么看哮喘?从“本虚标实”说起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喘证”的描述,认为其病因多与“风、寒、痰、火”相关。中医将哮喘称为“哮证”或“喘证”,强调发作期以标实(外邪、痰湿)为主,缓解期则以本虚(肺脾肾虚)为根本。
肺气虚弱:肺主气,司呼吸,老年人肺功能逐年下降,外邪易侵。
脾失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易生痰湿,痰阻气道。
肾不纳气:肾主纳气,肾气虚则气上逆,导致气喘不止。
气阴两虚:久病体虚,阴津亏损,气不布津,痰热内生。
因此,中医治疗老年哮喘不仅限于缓解气喘本身,而是强调“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即在控制症状的同时调养脏腑功能,从而减少复发、改善体质。
中医药在老年哮喘管理中的三大作用
缓解期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老年哮喘多处于“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状态。西药虽能缓解急性症状,但对改善体质、预防复发作用有限。中医在缓解期通过辨证用药,例如:
肺脾气虚型:用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之法,如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
肾虚不纳型:用温肾纳气法,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气阴两虚型:可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
中医强调个体化处方,医生会根据患者舌象、脉象、生活习惯等综合判断用药,这种“量身定制”的治疗理念,更适合老年人“体虚夹病”的特点。
发作期中西协同,减轻药物副作用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西医治疗强调吸入性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快速控制症状。此时中医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某些中成药如苏黄止咳胶囊、蛇胆川贝液、急支糖浆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有助于清痰、平喘、止咳;针灸疗法(如取肺俞、足三里、膻中)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呼吸;雾化中药在部分医院也已推广,作为替代或辅助吸入药物,减轻激素相关不良反应。西中医协同治疗,在保障急救效果的同时,可以减少老年患者对大剂量药物的依赖,降低副作用发生率。
膳食调养与情志疏导,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中医讲“药食同源”,重视日常饮食在调养体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例如,肺气虚者适合吃百合、山药、黄芪炖瘦肉;痰湿偏盛者应少食甜腻、寒凉食物,多用陈皮、茯苓、姜汤祛湿化痰;肾虚体质可多用黑豆、核桃、枸杞、羊肉汤温补肾气。
哮喘还易受情绪影响,焦虑、紧张、抑郁可加重症状。中医调心法强调“七情调和”,可配合太极、八段锦、冥想、耳穴压豆等方法调节情绪,辅助稳定病情。
中医药不是替代,而是“加法”
中医药不是用来完全替代西医治疗的,而是以其独有的视角和手段,在哮喘的长期管理中发挥辅助、调节、稳固的作用。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中医可以提供帮助,例如西药减量过程中,辅助防止反弹;疗效不理想时,帮助提升整体机能;对症状控制较好但体力虚弱者,增强抗病能力;情绪波动大、睡眠差的患者,通过调和心神改善生活状态。所有中医治疗都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购药或盲目“进补”,以免适得其反。
老年哮喘是一种慢性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中医药的介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用古老的智慧服务现代健康。当我们不再只盯着症状本身,而开始理解“为什么反复”“为何久治不愈”,就会看到中医“调整体、治未病”的优势。中医药不是神奇的“特效药”,但它可以成为老年人慢病管理中温和而有效的助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南丰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