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吕萍
溺水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面对溺水事件,如何正确施救,决定了患者的生死。然而,许多人对溺水急救仍存在误区,其中最常见的争议是: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该先控水(倒水)还是先进行心肺复苏?
溺水后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溺水不仅仅是“肺里进水”那么简单,真正的致命因素是缺氧。当人掉入水中,最初会本能地屏住呼吸,挣扎时可能误吸部分水分进入气道。随着时间推移,大脑缺氧,意识逐渐丧失。此时,喉部肌肉可能发生喉痉挛,暂时阻止更多水进入肺部。但如果窒息持续,肌肉松弛,大量水可能进入肺部,影响氧气交换,最终导致心跳停止。因此,溺水的根本问题在于缺氧导致的呼吸骤停和心脏骤停,而不是肺里的水分。这就是为什么控水并不能挽救生命,而心肺复苏才是关键。
溺水急救的正确步骤
确保施救安全
许多溺水事件中,施救者因盲目下水导致二次溺水。因此,应尽可能利用救生圈、绳索、木板或长竿等工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救援。如果必须下水,应从背后接近溺水者,防止其因惊慌而拖拽施救者。成功救起溺水者后,应迅速将其转移到岸上或稳定的平面上,避免长时间留在水中导致进一步失温或体力流失。
评估意识和呼吸
轻拍溺水者肩膀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检查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断是否有正常的自主呼吸。如果溺水者没有意识且无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重要提醒:不要浪费时间尝试倒水。溺水者的肺部并不会充满大量水,误吸的水量通常较少;倒水可能导致呕吐,增加误吸风险,加重窒息;控水会浪费黄金抢救时间,延误心肺复苏。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开放气道:让溺水者仰卧在坚硬平面上;一只手放在额头,另一只手抬起下巴,使头部后仰,打开气道。
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溺水不同于一般的心脏骤停,通常是因缺氧导致的。因此,在胸外按压前,应先进行人工呼吸:捏住溺水者的鼻子,口对口密封其口部;缓慢吹气2次,每次约1秒,观察胸部是否起伏。
进行30次胸外按压:如果溺水者仍无反应,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双手掌根叠放于溺水者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力向下按压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重复“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直至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
施救重点:按压深度和频率足够重要,确保血液循环维持大脑供氧;若不会人工呼吸,可只进行胸外按压,但最理想的是结合人工呼吸;尽早拨打急救电话,请专业医护人员接手。
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应保持侧卧位
如果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但仍未完全清醒:让其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再次窒息;尽快送医,即使表面看似恢复,肺部可能仍有积液,需进一步观察。
常见溺水急救误区
误区1:先控水才能救命
许多人认为溺水者肺部积水,必须先让他们“吐水”才能施救。实际上,真正致命的是缺氧,而不是肺里的水。控水不仅无效,还会拖延急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机会。
误区2: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就没事了
有些溺水者被成功施救后看似恢复正常,但数小时后可能因继发性溺水(肺水肿或气道损伤)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因此,所有溺水者都应立即送医检查,即使他们恢复了意识。
误区3:孩子溺水后倒挂控水
将孩子倒挂拍背是严重错误的做法。这样不仅无法真正排水,还可能导致脑部充血、加重窒息。正确做法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何预防溺水?
儿童必须有成人看护,绝不能独自玩水;学习游泳和自救技能,如仰漂、踩水等;避免酒后或疲劳状态下游泳,防止溺水;不在不熟悉或危险水域游泳,如深水坑、急流、暗流等;进行水上活动时穿救生衣,尤其是在湖泊、河流或海上。
溺水急救的关键是尽快恢复呼吸和心跳,而不是控水。正确的急救方法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溺水者恢复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控水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黄金抢救时间,增加窒息风险。同时,即使溺水者恢复意识,也应尽快送医检查,以防继发性溺水。掌握科学的急救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提高溺水者的生存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