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孙晓辉
据统计,我国女性在一生中患妇科炎症的概率超过70%。妇科炎症作为长期困扰着众多女性的高发病症,许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存在误区。从科学认知到有效预防,了解妇科炎症的全貌是守护女性生殖健康的第一步。
一、科学认知:妇科炎症≠生活不检点
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统称,包括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其本质是由致病微生物入侵或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感染。
1. 常见类型与症状
细菌性阴道病:灰白色分泌物伴鱼腥味。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豆腐渣样白带伴剧烈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黄绿色泡沫状分泌物伴外阴灼痛。
宫颈炎:脓性分泌物、接触性出血。
盆腔炎:下腹持续性疼痛、发热,性交痛。
2. 成因解析
微生物入侵: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通过性行为、接触污染物(如公共马桶、潮湿内裤)进入生殖道。
菌群失衡:频繁冲洗阴道、滥用抗生素,破坏了乳酸杆菌优势地位。
免疫力下降:熬夜、压力大、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因素导致机体防御能力减弱。
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女性尿道短且与阴道邻近,易交叉感染。
3. 破除认知误区
误区1:“只有已婚女性会得妇科炎症”
真相:未婚、无性生活女性也可能因经期卫生不当、游泳或穿紧身裤导致感染。
误区2:“妇科炎症等于性病”
真相:多数妇科炎症为普通感染,与性病(如淋病、梅毒)有本质区别。
误区3:“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真相:不规范的治疗易导致慢性炎症反复发作,需足量、足疗程用药。
二、预防策略:多维度构建防御屏障
预防妇科炎症需从生活习惯、免疫力提升、科学护理三方面综合入手。
1. 日常生活防护
穿着透气:纯棉内裤每日更换,避免紧身化纤材质;非经期少用护垫。
如厕卫生:擦拭方向从前往后,避免肛门细菌污染阴道。
经期管理: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使用劣质产品;经期禁止性生活。
避免久坐:长时间坐姿易导致私处闷热潮湿,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2. 科学清洁原则
清水清洗:每日用流动清水清洗外阴,避免冲洗阴道内部。
慎用洗液:含药物成分的洗液可能破坏阴道菌群平衡,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毛巾专用:洗浴毛巾单独使用,定期晾晒消毒。
3. 性生活健康
固定性伴侣:减少感染风险,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交叉感染概率。
事后清洁: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并清洗外阴。
避免经期性生活:经期宫颈口开放,易引入细菌。
4. 免疫力强化
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如柑橘、草莓)、维生素E(如坚果、菠菜)及益生菌(如酸奶)的食物。
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23点前入睡。
运动调节: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促进血液循环。
5. 定期体检与疫苗
妇科筛查:已婚女性每年进行TCT+HPV联合筛查,未婚女性定期外阴检查。
疫苗接种:尽早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及相关感染。
三、特殊时期管理:精准防护关键节点
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1. 妊娠期
孕激素升高易致阴道菌群失衡,要避免性生活过度刺激;糖尿病孕妇需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念珠菌性阴道炎。
2. 更年期
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黏膜变薄,可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局部环境;避免频繁性生活加重干涩不适。
3. 治疗后护理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需煮沸消毒内裤,滴虫性阴道炎需夫妻同治;盆腔炎急性期禁止性生活,避免炎症扩散。
四、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就医:阴道分泌物异味、颜色异常持续3天以上;外阴或阴道出现溃疡、疣体;下腹部剧烈疼痛伴发热;不规则阴道出血(非经期);
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刺激症状。
妇科炎症如同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但通过科学的认知、规范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妇科炎症完全可防可控。记住:健康不是偶然,而是日常习惯堆砌的必然。从一条纯棉内裤的选择,到一次及时的妇科检查,每个细节都是对身体的温柔守护。要摒弃羞于启齿的陈旧观念,用知识与行动构筑坚固的健康防线。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付家店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