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倪辉
跌倒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之一,一旦造成骨折,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可能引发生活能力下降、长期卧床、并发症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中医在骨折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缓解疼痛、促进骨愈合、调理体质等方面,中医提供了系统而独特的支持方式。那么,从跌倒骨折那一刻起,到重新站起来、恢复生活能力,中医到底能帮我们做些什么?本文将从骨折的成因与常见类型谈起,结合中医理论与实践,带你了解中医如何参与骨折康复全过程。
跌倒引发的骨折有哪些?
跌倒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跌倒导致的骨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由于骨密度降低、肌肉萎缩、反应变慢,轻微外力也可能造成骨折,常见的部位如下。
髋部骨折:跌倒时侧卧撞击最容易伤到髋部,是老年人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类骨折。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一旦跌倒后出现该类骨折,常表现为无法站立、下肢短缩外旋,易引起股骨头坏死。
桡骨远端骨折:即“手腕骨折”,常因摔倒时手撑地所致。
肋骨骨折:多见于跌倒撞击胸部或有骨质疏松者。
脊椎压缩性骨折:常因轻微跌倒或日常动作引起,隐蔽性强,容易漏诊。
中医怎么看待骨折?
中医将骨折归入“伤筋折骨”“骨折”“伤科”范畴,认为其主要由跌仆、闪挫、扭伤等外因引起,导致经络闭阻、气血瘀滞、筋断骨折。其核心病机是“瘀血阻络”“气血失调”“肾精不足”。
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续筋接骨,恢复结构完整;活血化瘀,促进局部循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肿胀;补肝肾强筋骨,加快骨痂生成与愈合;调脏腑、扶正气,提升整体恢复力。
中医讲“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并不是“躺”一百天,而是要根据恢复阶段,动态调整治疗方式,使康复过程更平稳、更快。
中医如何参与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早期阶段(受伤1~2周内):活血止痛,消肿为主
中药外敷: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药、湿敷剂或散剂,贴敷在骨折周围区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中药口服:如三七、红花、乳香、没药等活血通络类药物,常与理气止痛药配伍,用于缓解瘀血阻滞造成的剧烈疼痛。
针灸治疗:选择相关经穴,如阿是穴、合谷、阳陵泉等,通过针刺调和气血,镇痛消肿。
中期阶段(2~6周):接骨续筋,促进骨痂形成
汤药调理:此阶段常选用补肝肾、续筋骨的方药,如补骨脂、杜仲、续断、骨碎补等。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通过补益肝肾,可以从根本上提升骨组织修复能力。
中药熏洗:用中药煎汤熏洗骨折周围关节和肌肉部位,缓解僵硬,预防粘连。
针灸与电针:继续进行针灸,必要时配合电针刺激,加强对骨折周围肌群的营养与恢复。
开始适度康复训练: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逐步进行轻度主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后期阶段(6周后至完全康复):强筋健骨,恢复功能
中药调养:继续服用益气养血、补肝肾的中药方剂,如归芍地黄汤、八珍汤、健步虎潜丸等,根据个体体质进行辨证加减。
功能锻炼结合推拿:适当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必要时由中医推拿师进行柔性理筋手法,缓解僵硬、改善血流、增强肌肉弹性。
食疗辅助:推荐食用富含胶质、钙质的食物,如猪骨汤、黑豆炖鸡、黄芪牛骨汤等,配合杜仲、续断等药材,有助于强筋健骨。
中医康复的优势是什么?
相比单一的西医康复路径,中医康复更加注重整体调理,不仅关注骨折部位的愈合,更注重气血、脏腑、筋骨的协调发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治疗手段多样,作用互补:外敷、熏洗、口服、针灸、推拿可组合使用,作用全面。
针对个体差异,辨证施治:不同年龄、体质、恢复程度可量身定制方案。
整体调理,恢复更彻底:既治疗局部,也调养全身,提高免疫与抗复发能力。
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早期干预,预防肢体僵硬、肌肉萎缩、血栓形成等。
跌倒并不可怕,骨折也不是“动不了了”的结局。关键在于及时就诊、科学治疗、坚持康复。而中医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作为西医治疗的有力补充,也可以作为康复期的重要推动力量,帮助患者早日摆脱疼痛,恢复自理能力,重拾生活信心。如果你或家人不幸因跌倒发生骨折,不妨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结合中医治疗,让恢复的路更稳、更快、更完整。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