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文丽珍
“尿失禁”听起来像是老年人才会遇到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一症状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甚至不少年轻人也在悄悄受到困扰。很多人误以为尿失禁只是“憋不住尿”或“偶尔漏尿”,但实际上,它可能是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盆底肌功能或代谢疾病的信号,需要认真对待。尽管尿失禁在医学上是一种常见疾病,但许多患者因尴尬羞于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影响社交、工作和心理健康。了解尿失禁的类型、可能的病因,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法,是改善生活质量、避免健康隐患的重要一步。
尿失禁并非“憋不住尿”那么简单
尿失禁是指无法自主控制排尿,导致尿液不受控制地泄漏。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根据病因不同,尿失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的类型
典型表现: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运动或搬重物时,尿液意外漏出。
主要原因: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膀胱承受压力时难以保持尿液控制。
高危人群:产后女性、更年期女性、肥胖人群、长期便秘者。
急迫性尿失禁:常被误认为是“尿频”
典型表现:突然出现强烈尿意,无法控制,甚至来不及去厕所尿液就泄漏。
主要原因:膀胱过度敏感,导致不自主收缩,即膀胱过度活动症。
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中风后遗症)。
溢流性尿失禁:“尿不尽”的困扰
典型表现:膀胱无法完全排空,导致尿液溢出,患者经常感到尿不尽或尿液持续滴漏。
主要原因:膀胱过度充盈,尿液被动溢出,可能由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引起。
高危人群: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患者、长期神经损伤者。
功能性尿失禁:身体状况限制排尿
典型表现:患者没有泌尿系统疾病,但因行动不便、认知障碍或其他疾病,无法及时上厕所而发生尿失禁。
主要原因:可能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中风、严重关节炎等有关。
高危人群:老年人、行动受限者、认知障碍患者。
尿失禁的常见病因:不仅仅是膀胱问题!
盆底肌肉松弛(女性常见)
产后影响:孕期和分娩导致盆底肌肉拉伸和损伤,尿道支持力下降,容易发生尿失禁。
更年期激素变化:雌激素下降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影响排尿控制。
长期便秘、肥胖:增加腹压,使盆底肌持续受压,导致尿失禁。
前列腺疾病(男性常见)
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受压,影响膀胱排尿功能,引发溢流性尿失禁。
前列腺癌术后:手术可能影响尿道括约肌功能,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尿失禁。
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帕金森病:影响大脑对膀胱的控制能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或功能性尿失禁。
糖尿病神经病变:损害膀胱神经,导致尿潴留和溢流性尿失禁。
药物副作用
利尿剂(如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加速尿液生成,可能导致急迫性尿失禁。
镇静剂、抗抑郁药: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导致排尿困难或尿失禁。
如何科学改善尿失禁?
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
方法:收缩盆底肌,如憋尿的感觉,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练习。
适用人群: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和产后女性,长期坚持可增强尿道控制力。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饮水量:避免睡前2小时大量饮水,减少夜尿。
减少咖啡因和酒精:这些物质会刺激膀胱,使尿失禁加重。
规律排尿:训练膀胱,每2~3小时定时排尿,减少急迫性尿失禁。
药物治疗(需医生指导)
抗胆碱能药物:减少膀胱过度活动,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
α受体阻滞剂:缓解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
手术治疗(针对严重病例)
吊带手术(TVT):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可增强尿道支持力。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适用于男性前列腺手术后尿失禁。
尿失禁何时需要就医?
尿失禁频繁,影响生活;夜尿增多,影响睡眠;伴随尿痛、尿血、排尿困难(可能是感染或结石);糖尿病、高血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尿失禁逐渐加重。
尿失禁不仅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还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信号。无论是年轻女性、产后妈妈、中老年男性还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都应正视尿失禁带来的困扰。通过科学的训练、合理饮食、药物或手术治疗,大多数尿失禁患者都能显著改善症状,重获健康自信的生活。早发现、早干预,别让尿失禁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