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莉
在大众印象中,痔疮似乎是一种“小毛病”。很多人即便出现便血、肛门不适等症状,也常常碍于尴尬而选择忍耐,或者自行购买药膏应付了事。实际上,痔疮虽不致命,却远非无害。它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但若长期置之不理,不仅会加重病情,造成顽固性疼痛、感染,甚至可能掩盖其他更严重的疾病。
痔疮到底是什么?不是只有老人才会得
痔疮是直肠末端或肛门部位的血管组织因压力增大、血液循环障碍而形成的血管团或结节。它并不是一种突发性疾病,而是长时间积累、发展而成的慢性病变。
根据发生位置不同,痔疮分为三种类型:内痔位于肛管内部,一开始通常没有明显疼痛,但会出现便血;外痔发生在肛门外缘,可摸到肿块,易伴随疼痛或瘙痒;混合痔兼有内痔与外痔的特征,是临床中较常见且病程较复杂的一种类型。
痔疮并非老年人的“专属”,近年来,久坐的上班族、产后女性、长期便秘者、爱吃辛辣的人群成为高发群体。由于久坐不动、排便习惯不良等因素,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成为痔疮患者。
痔疮的早期信号:别把它当成“小出血”而忽视
痔疮在初期往往症状轻微,最典型的表现是排便时出血,通常是鲜红色,有时呈点滴状附着在粪便表面,有时是纸巾上可见血迹。这种出血常常没有疼痛,容易被误认为“上火”或“一次性问题”,从而错失治疗时机。
除了便血,早期痔疮还可能出现排便时有轻微坠胀或异物感;肛门瘙痒或分泌物增多;肛门处偶有小肉疙瘩,排便后自行缩回;大便不规律,时有不尽感。
这些信号虽不剧烈,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长期无视或错误处理,轻者形成反复发作的慢性痔,重者可能引发出血性贫血、感染,甚至会因混淆病因而错过其他肛肠疾病的早期诊断。
忽视痔疮可能带来的长期危害
反复出血导致贫血:尤其是内痔患者,由于缺乏明显疼痛,常在排便中无意中失血。长期如此,可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
血栓形成:外痔若突然肿胀剧痛,可能是血栓外痔,血管内形成凝块,导致肛门剧烈胀痛,严重者需手术切开清除血栓。
感染、脓肿形成:痔核反复摩擦或破裂,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感染,发展为肛周脓肿,表现为肿胀、发热、红痛,一旦形成瘘管还需手术治疗。
生活质量下降:频繁的便血、疼痛、瘙痒会让患者在工作、社交中不自觉回避活动,长期心理压力也会导致焦虑、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遮掩其他疾病:很多肠癌早期也表现为便血,如果因“痔疮习惯性出血”而忽略进一步检查,可能延误癌症诊断。
痔疮治疗:科学管理远胜“拖一拖”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蹲、久忍;饮食清淡,摄入足够膳食纤维,多吃蔬果、粗粮,避免辛辣油炸;多喝水,保持大便柔软;避免久坐不动,每天适度运动30分钟。
药物治疗:外用药膏(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可暂时缓解症状,适用于轻症或辅助治疗。口服药如黄连素类消炎药、静脉活性药物等,可用于控制出血、减轻水肿。但药物多为短期缓解,并非根治手段。
中医调理:中医认为痔疮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下陷”等体质相关。中药可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升阳等方式调节体内环境,缓解痔疮症状,减少复发。常用中药如地榆、槐花、黄柏、当归等,常配合肛门熏洗疗法。
微创手术:对症状严重、反复出血、脱出不能回纳的痔疮患者,微创介入是推荐方式。如橡皮筋结扎术、红外线凝固术、PPH吻合术等,创伤小、恢复快,大多无须住院,术后几天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痔疮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以控制、可治疗的常见病。但怕的是讳疾忌医,把早期症状当作“小问题”,任由其发展,最终走向复杂、难治的局面。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讲究“窗口期”,痔疮亦如此。越早干预,越容易控制;越拖延,治疗成本越高,痛苦也越大。如果你已经出现排便出血、肛门不适等症状,不妨正视它,别再“忍一忍”或“遮一遮”。与其被反复折磨,不如尽早行动。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必要时接受专业治疗,让身体恢复应有的轻松自在,这才是对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