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主要管理方式,包括镇痛药物、神经调节药物及辅助治疗药物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和局部镇痛药物。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线治疗药物,可通过稳定神经元膜电位减少疼痛信号传导。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如阿米替林)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度洛西汀)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缓解神经痛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对于严重疼痛,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可短期使用,但需注意成瘾风险。
局部治疗方面,利多卡因贴片可提供直接镇痛效果,而辣椒素贴片可通过脱敏机制缓解疼痛。综合用药并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部分患者疗效有限或副作用较大,因此可以结合非药物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包括神经阻滞、脊髓电刺激(SCS)和射频治疗等。神经阻滞(如硬膜外注射或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短期缓解疼痛,减少神经敏感性,适用于早期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脊髓电刺激(SCS)通过植入电极,对脊髓神经施加低频电流,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适用于长期慢性疼痛患者。射频治疗(如脉冲射频或热凝射频)可选择性破坏或调节神经活动,从而缓解疼痛。其他方法如椎旁神经阻滞和硬膜外类固醇注射也可用于缓解局部顽固性疼痛。介入治疗可作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补充方案,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理疗与康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理疗与康复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是常用的无创治疗方法,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神经,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热疗(如温热敷、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炎症和敏感性,而冷敷可短期缓解急性疼痛。中医针灸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神经恢复并缓解疼痛。物理康复训练(如肌肉松弛训练、温和的伸展运动)可减少因疼痛导致的肌肉僵硬,提高活动能力。此外,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 CBT)可帮助患者调节对疼痛的情绪反应,减少焦虑和抑郁。个体化、多模式的理疗与康复方案有助于长期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管理和生活质量。
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措施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疫苗接种和规范治疗。
首先,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推荐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如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风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疫苗接种尤为重要。
其次,早期抗病毒治疗是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重要措施。确诊带状疱疹后,应尽早(48小时内)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减少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并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
再次,有效的疼痛管理可减少慢性神经痛的发生。急性期可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或阿米替林等药物,同时配合局部外用利多卡因贴剂。对于剧烈疼痛者,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
最后,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以提高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四、总结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既往治疗史及药物耐受性,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由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仅依靠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获得良好效果,因此需要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采取个体化、多模式的镇痛策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减少药物副作用,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