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玉珠
对于许多家长而言,宝宝的喂养是育儿过程中的头等大事。然而,当宝宝有高危因素,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疾病或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儿,喂养难题则更加突出。这些宝宝的肠胃功能相对脆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问题,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如何科学地喂养高危儿,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肠道功能,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医学知识,为大家科普高危儿的肠道特点、常见喂养问题以及科学的喂养方法。
高危儿的肠道发育特点
胃肠道蠕动较弱: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危儿的胃排空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吐奶、溢奶),且肠道蠕动较慢,容易导致腹胀、便秘等消化不良问题。
消化酶分泌不足:早产儿的胃蛋白酶、胰酶、乳糖酶等消化酶分泌量低,影响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消化吸收,容易导致腹泻或腹胀。
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新生儿的肠道上皮细胞连接较为松散,易受病原体侵袭,增加感染性腹泻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
肠道菌群失衡:足月儿在出生后会逐步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而高危儿由于早产或剖宫产等,有益菌较少,有害菌更易繁殖,影响消化吸收和免疫力。
高危儿常见的喂养难题
喂养不耐受:高危儿常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如喂奶后腹胀、呕吐、嗳气增多、排便异常等,这可能与消化能力较弱或喂养方式不当有关。
吐奶与胃食管反流:由于胃食管括约肌较松弛,高危儿更容易出现反流性呕吐,表现为喂奶后溢奶、呛奶,甚至哭闹不安。
肠绞痛和腹胀:由于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消化过程中可能产生过多气体,导致宝宝频繁哭闹、腹胀不适。
腹泻和便秘:高危儿的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细菌或食物刺激导致腹泻;而胃肠蠕动较慢,又可能导致便秘,影响正常排便。
体重增长缓慢:由于营养吸收能力较差,高危儿可能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不理想,需额外关注能量与营养的补充。
高危儿的科学喂养原则
优先选择母乳喂养
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天然营养来源,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低聚糖等,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果母乳不足,可考虑使用适合高危儿的特殊配方奶,如早产儿配方奶或抗反流配方奶。
调整喂养方式
少量多餐:由于高危儿的胃容量小,喂养时应遵循少量多餐原则,避免一次喂奶过多,减轻胃肠负担,每次喂养量应根据宝宝的耐受情况逐步调整。
控制喂养速度:喂奶速度过快容易导致吞咽过多空气,增加腹胀和呕吐风险,建议使用合适的奶瓶或母乳喂养姿势,保证适当的吸吮节奏。
合理拍嗝:注意喂养体位,每次喂奶后5~10分钟拍嗝,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呕吐。
预防感染
高危儿机体抵抗力低,照护时,注意衣物、喂养用具消毒,加强手卫生。
促进肠道菌群平衡
母乳喂养:母乳中的低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
益生菌与益生元:适当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便秘和腹泻问题。
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非必要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
选择合适的辅食(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
高危儿的辅食添加要更加谨慎,具体时间应根据婴儿的矫正月龄和健康状况来调整,避免刺激性食物,建议优先添加易消化的米粉、胡萝卜泥、南瓜泥,逐步尝试蛋黄、肉泥等。
高危儿喂养的常见误区
过早添加辅食:高危儿的胃肠功能未发育健全,过早添加辅食可能增加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过敏反应,建议至少矫正满4个月后再逐步添加。
盲目换奶粉:频繁更换奶粉可能会导致宝宝肠道适应困难,增加消化不良的风险。换奶时应循序渐进,顺应婴儿换奶后的胃肠反应,逐步过渡,至少持续5天缓慢更换。
忽视个体差异:每个高危儿的情况不同,喂养方式需因人而异,不可照搬其他宝宝的喂养经验,应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
高危儿的喂养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科学指导,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依然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肠道,促进生长发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消化情况,合理选择母乳或特殊配方奶,调整喂养方式,并在医生的建议下适时添补益生菌和辅食。从“肠”计议!科学喂养,让高危儿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柳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