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洋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指的是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一、心律失常的典型症状
心律失常的症状多样,轻重不一,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其表现程度与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 心悸:患者会感觉到心跳异常,如心跳加快、跳动不规律或漏跳等。这种异常的心跳感觉可能会突然出现,也可能持续存在,并可能伴随着心慌、不适等感觉。心悸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 胸闷: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动脉血不能顺畅地流入心脏,进一步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胸闷的症状。胸闷可能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疼痛感,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
3. 乏力:心律失常状态下,心脏的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使人感到身体乏力,体力下降。这种乏力感可能表现为日常活动能力降低,容易疲劳等。
4. 头晕: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头晕可能表现为眩晕、头昏或头重脚轻的感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晕厥。晕厥是心律失常的一种严重表现,需要立即就医。
除了上述症状外,心律失常还可能伴随一些其他症状,如出汗,面色苍白,短暂性视力丧失(黑蒙),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
二、心律失常的应对方法
面对心律失常,患者和家属应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以减轻症状、降低风险,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1. 保持冷静,立即休息:当心律失常发作时,患者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身体的活动量,有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能够更有效地调整节律。同时,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免加重症状。
2. 监测症状,及时就医: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症状变化,如心跳的频率、节律、强弱等。如果心律失常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危急情况(如昏厥、呼吸困难、胸痛等),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和放松。
3. 遵医嘱用药,合理治疗:对于已确诊的心律失常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心脏的电生理活动,恢复正常心律。但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存在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4. 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复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这包括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也有助于预防心律失常的复发。
5. 考虑手术治疗,根治病因:对于部分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如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手术指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心脏射频消融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这些手术可以消除异常的电生理通路或维持正常的心率,从而根治心律失常的病因。
三、总结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症状多样且轻重不一。面对心律失常,患者和家属应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包括保持冷静、立即休息、监测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等。同时,对于部分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以根治病因。通过综合治疗和健康管理,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的症状,降低其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积极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