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青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因擦伤、割伤或运动、工作等出现皮肤创伤。许多人在受伤后会自行处理伤口,撒上消炎药、云南白药或中草药等,希望加速伤口愈合。然而,这种看似简单且方便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伤口恶化,甚至引发感染,影响身体健康。那么,为什么自行治疗伤口存在潜在危险呢?
伤口的愈合过程
止血期:伤口刚形成时,血小板聚集在伤口处,释放凝血因子,形成血块封堵伤口,防止过多出血。纤维蛋白沉积在伤口表面,形成血痂,暂时封闭伤口。
炎症期:止血后进入炎症期,血管扩张,免疫细胞(如白血球)能更好地到达伤口,清除感染和残留物。尽管伴有红肿、热感和轻微疼痛,但这是正常反应。
增生期:在炎症反应减弱之后,伤口开始出现新生的组织(如肉芽组织)。此时,细胞开始分裂增生,促进伤口的愈合。
成熟期:这一阶段,伤口会逐渐愈合,新的皮肤和血管逐步替代受损组织,伤口开始变得坚韧,但伤口恢复至完全闭合和正常功能需要较长时间。
常见的自我治疗方法及其风险
云南白药:云南白药被认为有止血、消炎的作用。因此,许多人在伤口出血时,会直接撒上一些云南白药,希望快速止血。然而,云南白药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可能刺激伤口,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剧,甚至延缓愈合。
消炎药膏:许多人会在伤口上涂抹抗生素或消炎药膏,期望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感染。然而,若使用不当,则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或覆盖伤口过于严密,影响伤口通气,导致湿气不能及时散发,影响愈合。
中草药:一些人喜欢使用草药或者植物提取物来治疗伤口,认为这些天然成分无害且具有治愈功效。尽管一些草药成分有一定疗效,但由于许多草药未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法保证,使用时应谨慎。
错误治疗伤口可能导致的后果
感染加重:伤口暴露在外,容易感染细菌。在未彻底清洁和消毒时随意撒药或涂药膏可能滋生细菌。云南白药、抗生素药膏等可能与伤口渗出的血液、组织液混合,形成封闭膜,阻碍通气,促使细菌繁殖,加重感染。特别是自制药膏或草药成分不明,可能含有细菌或杂质,增加感染风险。
伤口愈合延迟:伤口愈合需要良好的环境。过多药物覆盖会阻碍伤口通气,影响氧气和营养供给。伤口需要通气才能更好愈合。过度使用药物或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愈合延迟,甚至出现肉芽组织增生不良、瘢痕增生等问题,影响恢复。
过敏反应:一些药膏和草药可能含有过敏成分,使用时引发过敏反应。过敏症状可能包括红肿、发痒、起疹等,甚至形成严重的皮炎或化脓性感染。因此,盲目使用不熟悉的药物或草药,极易给伤口带来更大的伤害。
药物耐药性:长期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尤其是在没有确诊感染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今后治疗感染时的药物选择变得有限。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常规的抗生素可能无效,增加治疗难度。
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
1.清洁伤口:伤口处理的第一步是彻底清洁。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去除脏物和异物。如果伤口有较深的脏物或沙土,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2.适当消毒:清洁后,可使用适量的医用消毒液(如碘伏)对伤口周围及伤口表面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
3.适当止血:轻微出血时,通过直接施加压力来止血。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直到止血。若出血较多,抬高伤口并及时就医。
4.保持伤口干燥和透气: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保持伤口的干燥和通气非常重要。应选择透气性较好的敷料进行覆盖,避免过度湿润。
5.适当使用药物:如果伤口感染或发炎,应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药物。如果伤口长时间未愈合或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药物。
6.定期检查伤口: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定期检查伤口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如果伤口发热、红肿、分泌物增多、疼痛加剧等,可能是感染的迹象,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
伤口的自我治疗看似简单,但错误的做法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在伤口治疗过程中,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伤口愈合需7~14天,如果伤口状况不见好转或出现异常症状,请尽早就医,听从医生建议,确保伤口顺利愈合,避免因自我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
(作者单位:东莞市塘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