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辰风
儿童“孤独症”又叫作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大脑发育障碍性疾病。调查研究发现,我国0到6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之间,按1亿儿童来算,患孤独症的儿童数量就会超过10万人,群体基数较为庞大。但是,人们对儿童“孤独症”的了解并不充分,只有很少人关注到了儿童“孤独症”这一群体,并为其提供帮助。因此,本文主要就儿童“孤独症”进行科普,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儿童“孤独症”的了解。
一、导致儿童“孤独症”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孤独症”患者的弟弟妹妹也出现“孤独症”的概率要比普通儿童高200多倍。此外,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概率要高70%左右。
孕产不良因素
孕产不良也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高龄产妇生的孩子患“孤独症”的概率往往比普通产妇的孩子高3倍左右。如果产妇在孕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会更容易生出患“孤独症”的孩子。另外,如果孕妇在孕期存在酗酒、用药不当、遭受辐射等情况,可能会对胎儿大脑造成不利影响,增加孩子患“孤独症”的风险。此外,在生产阶段,如果胎儿巨大导致脑部受到挤压,或者生产时间过长,或者是早产,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胎儿脑部缺氧,引发“孤独症”。
二、“孤独症”主要有哪些表现?
社交互动和社交交流能力表现
“孤独症”儿童一般不具备与他人交流或者沟通的技巧,并且与父母之间常常不会产生安全依恋关系。许多“孤独症”儿童在目光、表情、姿势等非语言交流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可能存在鹦鹉学舌现象,即重复听到的话语。“孤独症”儿童常常不能够与同龄人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行为习惯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孤独症”儿童常常有自己的一套习惯,并拒绝改变相应的习惯。“孤独症”儿童还会存在兴趣狭隘的情况,过于 专注某一种事物或者兴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还会存在一些重复、刻板以及具有仪式感的行为。
三、“孤独症”儿童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讲话吗?
其实这也是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一种刻板印象,其实他们都是会说话的,只是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掌握字、词、句,但是他们不能对这些字、词、句进行运用,并与人交流。通过一定的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功能也能够有所提升,语言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发展。
四、“孤独症”儿童是不是都特别聪明?
“孤独症”儿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特别聪明的“孤独症”儿童只在“孤独症”群体中占少数。大部分的“孤独症”儿童并没有特殊能力,只有一小部分显现出“孤岛智慧”,在某些方面具有特别显著的天赋。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关心关爱的群体,即使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也不要歧视他们。
五、“孤独症”儿童会出现攻击行为吗?
很多人认为“孤独症”儿童会无故出现攻击行为,这其实是对这一群体的误解。“孤独症”儿童确实会存在一定攻击行为,但是他们不会故意攻击人。只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在与人沟通和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会出现一些较为异常的交流方式。例如,一些“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往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会通过用力拍打或者掐拧这些行为来对人表达喜爱之情。
六、“孤独症”是精神病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不是一种精神病,只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因此,我们应该用平常心对待“孤独症”儿童,不要在背后对其评头论足,更不要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进行指点。如果家中有“孤独症”儿童,则应该多带孩子出门,接触社会,增加孩子和世界的接触,从而使孩子能够更好地走出自己的世界。
我们应该对“孤独症”儿童少一点偏见,
多一点包容,共同爱护孤独症孩子。
(作者单位:新乡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