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教关注 正文
以人工智能助力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10-25 来源:北京晚报 阅读量:5.3万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的面貌。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优势,布局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正在发生。

人工智能通识课“上新”

覆盖全部市属高校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课堂上,AI作曲让“人人都是作曲家”成为可能;在首都体育学院的虚拟实验室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肌肉骨骼3D模型,模拟运动中肌群参与情况……新学期,北京市教委在市属公办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积极引导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形成人工智能通识课“一校一品”的“AI+专业”特色品牌。

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由“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4个模块组成。其中,第一、二模块课程由市教委组织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团队精心制作,建设慕课平台供市属高校分类选用;第三模块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京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分专题制作“人工智能+”交叉应用专题课程,供各校自主选用;第四模块由各市属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需要,“一校一品”组织构建实践实训课程。

“北京率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在市属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不仅体现了北京市对教育创新的积极回应,更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下,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市教委将对人工智能通识课进行迭代升级,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学效果。北京还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为培养更多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场景

推动教与学创新变革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在北京市中小学,各具特色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正在涌现。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任务为驱动,依托综合智能教学实验平台,配备智能实验箱、智能无人驾驶车等工具,实施信息科技的课程教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打造“智启未来:自主·衔接·协同”人工智能课程群,涵盖从小学图形化编程至高中机器学习,为学生打造连贯学习路径;中关村第三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博弈论、卷积运算、深度学习等重要算法的讲解,从人工智能的起源、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工智能的核心知识。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更加公平、高效。海淀区运用人工智能推进科学学科实验研训与学生实验测评,构建集教学资源、实验数据报告、实验过程回溯、AI诊断测评于一体的智能化实验室环境,将实验操作“规范化”“可视化”;西城区利用大数据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点进行研判分析,生成个性化、适应性的作业测评图谱,着力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北京宏志中学为解决语文作文批阅周期长,反馈缺乏个性化指导等问题,充分利用AI作文批阅平台,学生根据智能批阅的修改建议,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写作内容。

根据市教委发布的《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北京将培育一批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开发推广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构建智慧校园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北京市教委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大中小学的应用日益广泛,校园的“智慧”程度不断升级。从教育教学到科研创新,再到教学管理、校园治理,智能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

北京工商大学打造了“AI赋能的数字商学交叉学科课程和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基于AI大语言模型技术,通过集成自适应课程、智能推荐交互学习空间、智能学习矩阵资源群,拓展智能化教学边界,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商学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在中关村第一小学,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了“葵园e家·果之平台”,汇聚了教学教研、专业发展和成就激励共三大类九套工具,具备备课、育人、听评课、科研、培训等多种功能,能够从教学成果、育人工作、科研参与、专业发展、荣誉获奖等五大维度,累积教师工作与发展成就,为教师发展和学校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在北京工业大学,以“燕小北”为标识的AI就业指导助手为学生就业提供智能帮扶。学校还推出了校园AI门户,打通AI大模型应用与智慧校园间的“最后一公里”,学生登入北工大网上办事大厅,一键或语音唤醒“燕小北”,即可体验一站式服务。

东城区围绕“数据”“基座”“生态”三个维度,通过“1﹢7﹢N”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深化“数据大脑”建设、优化数字资源供给等新措施,不断提升区域数字化治理水平;朝阳区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课堂、学生、学校和管理五个方面为重点,实施“十项任务”,推进新的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助力师生精准教学;海淀区出台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教育领域被列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应用场景之一,在中关村科学城未来实验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打造了泛在化、灵活化、智能化的教育教学新场景,并已面向全市进行示范。

下一阶段,北京市将继续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精准作业、自主学习、教育评价、教师研修、管理服务等方面,通过市区校联动、大中小协同、政校企合作,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新场景,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来源:北京晚报

撰文:顾昕昕 王思萌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揭秘“地下东六环”:北京首座地下立交挖出“十车道”
爬坡、过坎、拐14个弯!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还“卷”啥?
推荐阅读
最高奖励3000万元!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北京发布“软8条”新政
2025-04-24 北京科技报
人民日报5800字署名文章谈人工智能
2025-04-20 《人民日报》
尹力、殷勇就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到海淀区调研,走访人工智能企业
2025-04-08 北京日报•识政微信公众号
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启发式教学
2025-03-18 科普时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